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那一個國家雖付上最大責任,請解釋之??

2006-10-15 12:24 am
第一次世界大戰那一個國家雖付上最大責任,
可以列點說明。

回答 (4)

2006-10-15 3:22 am
✔ 最佳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由1914年7月底8月初只有大小7個國家參戰,增加到停火實現前各大洲共有28國參戰,這是一場由協約國(24個國家)和同盟國(德國﹑奧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對壘的戰爭,涉及範圍遍及全世界,因而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有28個之多;但真正要數到對戰爭負上責任的,就只有數個國家。這些國家的一舉一動逐漸把世界帶進災難之中。
各國所要負上的責任:
塞爾維亞:
「大塞爾維亞主義」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合併奧匈帝國的南斯拉夫省區。
塞爾維亞一直都想使那些南斯拉夫人的地區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因此,在其國內有一神秘的暗殺組織,名叫「黑手黨」(Black Hand),此組織希望透過恐怖手段來達到「大塞爾維亞」的目的。其領袖是塞爾維亞參謀部中的一位上校,其真名叫狄米提葉維區(Dragutin Dimitriyevitch),他化名阿匹斯(Apis)來領導「黑手黨」。
與「大塞爾維亞主義」背道而馳的就是奧地利皇儲斐迪南的「大奧合眾國」。斐迪南一直希望可以聯邦的方式,把幾個不同的民族組合起來,使奧匈帝國變成一個聯邦國家,如果這一個目標實現的話,那麼,南斯拉夫境內不少塞爾維亞人就不能脫離奧地利,加入塞爾維亞,而「大塞爾維亞」也不能實現。為了阻止他的夢想實現,「黑手黨」決定暗殺這位大公,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訪問塞拉耶佛(Serajevo)時,被黑手黨的成員,一名叫普李西普的青年刺殺了。
塞國的總理巴希奇與黑手黨是有密切的連繫。而到1914年5月底他已知道陰謀者的一切計劃,而黑手黨的領導人更是塞爾維亞參謀部的一名上校;可以說由於塞政府沒有嚴格打擊有關的恐怖活動,容許其存在,因此導致斐迪南大公被刺殺。
「普林西普給『巴爾幹火藥庫』扔進了一顆火星,這個刺殺事件給維也納提供迫使塞爾維亞屈膝的機會。」(1)「雖然是一槍,然而它的聲音立即震撼了世界」(2)。就是這一次暗殺事件使直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因此,正如S.B.Fay認為,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是最大的責任----因為這主義引起了斐迪南大公被殺。
奧地利:
第二個要對一次大戰爆發負上責任的國家是奧地利,由於它向塞爾維亞發出一道令人難以接受的最後通牒,促成戰爭的爆發。
瓜分塞爾維亞,甚至全部吞併塞爾維亞,粉碎「大塞爾維亞主義」是奧匈帝國的既定國策,只是一直以來都沒有合理的藉口讓奧地利向塞爾維亞宣戰。當塞拉耶佛暗殺事件發生後,奧匈帝國決心利用這一事件把戰爭強加給塞爾維亞。在得到德國的空白支票(即德國的無限量支持)之後,奧國便議定一個極苛刻的最後通牒,並在7月23日下午6時,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共有11項要求,其中的條約包括︰立即審判參與薩拉熱窩暗殺事件活動者﹑並由奧匈派出官員一同會審﹑取締一切反奧宣傳活動和組織﹑開除贊助反奧的學校教師﹑清洗反奧的官員﹑這些官員的名單由奧國提供等等,奧更限令塞在48小時內給予滿意的答覆。
塞爾維亞政府採取克制的態度,於7月25日下午6時前回覆奧國,除與奧國官員一同會審謀殺案一項被拒絕外(因為此點侵犯了塞國的主權,任何一個主權國都難以接受),塞爾維亞政府幾乎接受了奧匈帝國的全部要求。在總共十一項要求中,只有一項被拒絕,而這一項,塞爾維亞已提議交由海牙國際法庭再商討。可以說,一切的戰爭理由都被消滅了;但對奧地利來說,此一答覆並不能接受。因此,奧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當7月28日德皇威廉二世看過塞的答覆後,,他批評說︰『只是48小時就有此等成績……是維也納一次重大的精神勝利;但這樣一來,所有戰爭的藉口都沒有了。』對奧地利的局部動員,他則寫道︰『單靠這個,我就不必下令動員了』」連曾向奧發出空白支票的德皇看到這一回覆都認為再沒有戰爭的理由;可是奧地利仍堅決向塞爾維亞宣戰。可以說,奧一開始就決心向塞發動戰爭。發出最後通牒只是一個把戲。「奧皇法朗茲約瑟批准了最後通牒,不過他卻說︰『俄國將不會接受,大戰將會發生』」(4)這句說話剛好引證了奧國想戰爭此一念頭。
德國︰
如果把焦點放在1914年6月--8月的外交形勢上,可以看出德國對一戰爆發所要負上的責任分別是於7月5日給予奧國一張空白支票和在8月4日入侵比利時。
首先談談空白支票。在塞拉耶佛暗殺事件後一星期,德國於7月5日向奧地利保證,「奧國『可以完全倚仗德國的支持』。德皇的看法是,絕不可延遲……倘若奧匈帝國與俄國非開戰不可,德國保證,德國會站在奧匈這一邊的。」(5)德國決心一戰,它認為俄國這時未做好準備,再過幾年後,俄國將會強大起來,到那時作戰對德就會十分不利。德國首相認為俄國不可能完成備戰,而德國已完成了備戰,如C.C.B.SEAMAN所言︰「德國軍隊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概念︰全面戰爭若爆發,德國會迅速獲勝」於是首相與陸海軍顧問經過倉促的討論之後,隨即下達各種預警命令。
這張由德國首相背書,對後果獲得充分認可的空白支票,在戰爭的近因中地位顯著。如溫斯頓.丘吉爾的說法︰「威廉二世拿德國的全部資源作抵,給維也納開了一張隨意使用的空白支票……」,由於奧匈帝國得到德國的空白支票,無條件支持,因而夠擔向塞爾維亞致送不能接受的最後通牒。德國的駐奧大使,柴爾希基甚至對奧國說,如果現在還不攤牌,則德國也就會不把它當作同盟國看待。這些動作,都是鼓勵和迫使奧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其實,作為奧國的盟友,德國支持奧國是應該的;但是,德國至少應要求奧國在擬定其一切計劃時事先都應該茲事體大,不可以掉以輕心,而尤其不應該把空白支票隨意給他人使用。所以,德國必須為此而負上責任。
德國另一個要負上的責任就是入侵比利時。當法國表明動員支持俄國時,德國便決定實行其長期擬議的作戰計劃----斯里芬計劃。斯里芬計劃假定當德國要對法國和俄國作兩線作戰時,由於俄國動員慢所以德國會先集中兵力在西線對付法國,打敗法國之後就會集中兵力再對付俄國。
為了實行這計劃,德國在8月2日向比利時發出最後通牒,內容「是說據確實報告,法軍有進入比利時的意圖,所以要求比利時政府給予德軍以假道的權利。」(6)假使比利時願意採取善意中立的態度,則戰爭結束後德軍將立即撤出該國,並給予合理的補償。但其實這一件事根本沒有,只是德國虛構出來,藉此方便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迅速擊敗法國。
比利時政府為了確保其中立地位不受到侵犯,嚴拒這項最後通牒,於是德國就在8月4日入侵比利時,打破了比利時中立國的地位,導致英國參戰。「這一舉動對英國具有決定性。即使正式的軍事行動尚未出現,它在強化英國國內對於介入戰爭的意見上,是非常重要的。
俄國︰
而俄國要對一次大戰爆發負上責任是因為它是第一個動員的國家。
塞爾維亞的「總理巴希奇本人懷疑俄國將不會給予援助,他告訴各政黨領袖說︰『若無俄國援助則塞爾維亞就只好接受最後通牒』]如同德國給予奧地利空白支票一樣;俄國的支持亦壯大了塞爾維亞的擔子。當7月28日奧向塞爾維亞宣戰後,俄國亦於7月30日下令總動員,根據西洋全史(十五)第一次大戰所說,俄國貿然動員,是受三個誤解影響︰
第一是他們相信奧會立即入侵塞;
第二是他們相信德會以總動員回答俄的局部動員;
第三是他們不知道德皇已親自出任調人,把具體擔保送交維也納,這計劃應能為沙左洛夫所接受。
總括來說,由於俄國的誤解,貿然動員,加速戰爭爆發,就如H.E.Burns強調︰「俄國的秘密軍事調動,總動員作戰,令歐洲進入緊張狀態,是激發戰爭的火花。此外,外交上協調失敗,或者俄國在這方面未盡全力,實是戰爭的主因。」亦如S.B.Fay認為︰「俄國是要為戰爭負上部份責任,她下令總動員即鼓勵塞爾維亞的民族運動,透露一個信息︰在俄國的協助下,運動一定成功。」
英國︰
英國參戰主要是為了履行1839年的倫敦條約,保障比利時中立;此外,亦由於當前的利害所致,即為了保護其英倫海峽,藉此保障其海上的優勢。雖然英國並沒有作出任何行動使1914年6月--8月的外交關係變得更為緊張;但在塞拉耶佛暗殺事件發生後,英國在外交上沒有積極作出回應,使事情惡化起來,這有違大國之道。此外,作為俄﹑法的盟國,又沒有影響法﹑俄兩國作出較明智的決定,這是英國的大錯。亦因此,英國要為一戰爆發負上少許責任。
法國︰
法國在1870年普法戰爭戰敗後,便對德懷有仇恨,想伺機報復;但根據1914年6月--8月的外交形勢看,我們可以知道,法國的參戰,並不是「報仇」的行動,她不是主動打德國。而是德國在7月31日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法國在德俄戰爭中保持中立;但法國的答覆是「法國將根據本國利益採取行動」,其後於8月1日宣佈總動員。
但正如A.J.P.Taylor所說︰「法國作為俄國的盟友,俄國的總動員,法國沒有任何行動,阻止俄國的決定,或將之降溫,亦失策的行動。」所以,某程度上,法國要對一戰爆發負上部份責任。
總結︰
總的來說,由當時歐洲人迅速參與戰爭的熱誠來看,各國人的反應來看,沒有一國要單獨負上責任;但各交戰國或多或少地,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外交上的破壞,以及在策略上的錯誤,是要負上責任。
「如果人們接受托爾斯泰的歷史宿命論的話,即是人類和各民族只不過是由宇宙力量上演一出戰劇中的活木偶,那麼,現在回顧起來,1914-1918年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9)人難免是要犯錯誤的,1914年6月—8月間,國與國之間的誤會,各國的誤解和所犯的錯等等,所有元素集合在一起時,迫使這場災難爆發。
2006-10-15 8:41 am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應該負証最大責任。
自德皇威廉二世登位後,決心要令德國變得強大,所以不斷擴充軍備、各外擴張等。
威廉二世更揚言要令德國在太陽系中佔一席位(即係辰令德國的地位,等同於太陽在太陽系中那麼重要)。
德國的所作所為嚴重挑戰其他列強,所以其他列強都不甘視弱,不斷擴充軍備。
這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緊張關係。
面對德國的挑戰,其他列強為保本國的利益也必須接受德國的挑戰。
因此,德國成為挑起各國緊張關係的兇手。
此外,德國的重要盟友奧匈帝國,得到德國的無條件支持,更加放心,不惜以戰爭來解決問題。
如果沒有德國的支持,相信奧匈帝國也沒有足夠的膽量開戰。
德國在這方面需要負上絕大部分的責任。
所以當德國參戰後各國為保自身的利益也加入戰爭。
從上述各點可見,德國是需要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負上 大部分的責任。
2006-10-15 1:43 am
德國要付最大責任,因為如果不是俾斯麥建立三國同盟,德國和意大利便不會加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便不會爆發。
2006-10-15 12:31 am
德國負上最大責任........
簽定了<<凡爾賽條約>>
1.要賠償大量金錢
2.割讓土地
3.解除軍事裝備
參考: 中一中史堂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46: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4000051KK034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