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李煜

2006-10-14 8:35 pm
我想要虞美人的賞析和個人體會
Thank you

回答 (2)

2006-10-14 8:45 pm
✔ 最佳答案
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鍾隱。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公元961年繼位為南唐國君,史稱李後主。他即位之初,面對北方日益強大的宋王朝,只能年年納貢,並自動降格稱臣但求苟安一隅。公元975年,雄心勃勃的宋太祖派大軍直搗京城金陵,他孤城陷落,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從此過著被幽禁的生活。公元978年七夕之夜,亦是他四十二歲生日,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風儀俊美,藝術才華非凡,是個具多方面才華的文學藝術家,書法、繪畫、音律、詩和文皆精,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其詞主要可分作兩類: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為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另一類乃降宋後,對亡國之痛、往事之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大多是哀婉淒絕之作,主要抒寫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此時的作品成就遠超前期,其中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

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繼承了晚唐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某種意境。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2006-10-15 1:13 am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煜
作品:虞美人

內容:
春花秋月何時了,[1]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2]
只是朱顏改。[3]
問君能有幾多愁,[4]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品注釋

注釋:
[1]了:了結,完結。[2]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3]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4]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收錄日期: 2021-04-23 13:12: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4000051KK019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