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是不是等於伊斯蘭教 ?

2006-10-14 5:24 am
回教是不是等於伊斯蘭教 ?
可以告訴我一些資料嗎 ?
例如習慣 , 文化等等
謝謝

回答 (4)

2006-10-14 5:27 am
✔ 最佳答案
伊斯蘭教(阿拉伯語:إِسْلاَم,islām)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其使者為先知穆罕默德。中國舊稱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和平,即順從真主意志的宗教。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主要傳播於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歐、北美、非洲等地區迅速傳播,是上述地區發展最快的宗教。西歐有些國家,穆斯林的人口非常可觀,比如法國,穆斯林人口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10%。英國和德國也有比例可觀的穆斯林人口。美國大約有穆斯林800萬左右。現約有信徒12億多,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

歷史

前往麥加朝聖的伊斯蘭教徒伊斯蘭教興起於阿拉伯氏族社會由部落到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時期。因氏族制解體而形成的貧富分化和對立,各部落間長期的仇殺,波斯和拜占廷帝國為爭奪東西商路的激烈衝突,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識,使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歷史前提漸趨成熟。同時,因部落宗教的崩潰,猶太教、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使一些具有模糊一神觀念的人轉而探求真正的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興起,正是這些社會經濟變動和政治統一要求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約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宣佈奉到真主的啟示,命其為人類的最後使者,號召族人皈信正道,以免末日的懲罰。他宣稱真主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獨一無二的主宰,反對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又駁斥猶太教及基督教中對亞伯拉罕、耶穌等為使者時所作之教導的誤傳。622年,在麥加貴族的迫害下,穆罕默德與其信徒遷徙麥地那,建立以信仰為紐帶的穆斯林社團烏瑪。經過10年鬥爭,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取得統治地位,在穆罕默德去世後開始向外擴張和征服。100年後,阿拉伯人建立的世界帝國橫跨亞、非、歐三洲,伊斯蘭教成為統治者的宗教。750年,阿巴斯人利用人民起義建立新王朝後,以征服民族為統治者的社會結構瓦解,全面伊斯蘭化的進程大大加快。至10世紀,各宗教學科基本定型,伊斯蘭教的宗教體制大體確立。同時,哈里發帝國開始急劇衰落,各地割據自立,外族相繼入侵。在動蕩不定的政局下,伊斯蘭教發展為依靠自身機制維持和擴展的世界宗教,不受以其名義統治的王朝興衰的左右。清真寺、宗教學校和教法法庭由宗教學者主持,伊斯蘭教繼續向外擴張,或由於穆斯林君主的軍事征服,或得益於穆斯林商人的積極活動。但真正意義上的傳教活動,是蘇非苦行者的自發努力。他們使伊斯蘭教在民間和異教地區得以不斷擴展和深入,然後由宗教學者施加進一步的影響。

基本教義

古蘭經穆斯林是真主意志的順從者。順從真主的意志,就是遵奉曾啟示於眾先知,最後在麥加和麥地那降示於封印先知穆罕默德的一系列天啟。穆罕默德去世後不久,這些啟示被收集、彙編成《古蘭經》。這部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被視為真主的言語。經文強調的主旨是真主獨一。他超絕萬物,至尊全能,而在多神和偶像崇拜意義上以物配主,則是不可寬恕的大罪;他普仁特慈,是引導信徒走向他的「天地的光明」,「比他的命脈還接近於他」。僅次於《古蘭經》的經典是聖訓集,即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預設的聖門弟子的言行的綜合記錄。收集聖訓的活動始於早期,至9世紀下半葉,隨着聖訓學的發展,出現六大聖訓集,被遜尼派奉為權威的聖訓實錄,與《古蘭經》同為教義、教法、社會倫理和學說思潮的經典依據。對經、訓的理解差異,曾引起長期的教義爭論,並興起不同的學派或教派。唯理主義的穆爾太齊賴派一度成為阿拔斯王朝的官方學派,但遭到正統派的反對。而後出現維護正統教義的艾什爾里學派、馬圖裡迪學派和塔哈維學派共同奠定遜尼派的教義學基礎。

穆罕默德十分注重實際,伊斯蘭教對信徒順從真主而規定的宗教信仰和義務,樸實而易行。基本信仰是:信仰真主是唯一真實的主宰;信仰吉卜利勒為首的眾天使;信仰《古蘭經》和以前的諸經典為天啟;信仰眾先知和穆罕默德為封印先知;信仰死者復活和審判、後世的獎懲。有的還加上信仰一切皆由真主前定。宗教義務就是稱為信仰支柱的五功:信仰作證(念清真言),謹守拜功(每日五次);完納天課(法定施捨),封齋節欲(每年一月),朝覲天房(有條件者一生至少一次);為主道而奮鬥,即聖戰,早年曾是重要的宗教義務。這些僅是最基本的義務,而伊斯蘭教法,即真主對於人類生活的全部誡命,還有更為廣泛的要求。教法在社會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使伊斯蘭教成為以律法為中心的宗教。教法的內容從宗教禮儀、社會倫理、政治制度、經濟活動到法律規範,幾乎涵蓋日常生活的全部行為,構成一個包羅萬象的應盡義務的體系。因此,伊斯蘭教不僅是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阿拉伯語裡面,「دين」一詞既有宗教的意思,同時也有生活方式的意思。教法的實質性內容,穆斯林認為已在《古蘭經》中包攬無遺,只要加以認識和闡述即可。至於具體問題的解釋和適用,則求助於先知的聖訓。由此而發展的四大教法學派,在教法學中堅持公議的原則,承認各學派由類比推理作出的不同裁決。但什葉派堅持只有出自先知家族的宗教領袖,即不謬的伊瑪目,才有權傳述聖訓和詮釋教法,並因此否認公議和類比。不過,十二伊瑪目派的烏蘇里學派,以理性為教法的補充淵源,堅持教法學家運用獨立判斷的權利。這些正是兩大教派在教義和憲制上的分歧所在。

派別和思潮
伊斯蘭教的教派紛爭起源於哈里發繼承問題。哈瓦利吉派僅殘存一個小教派易巴德派。什葉派的各支派,約占穆斯林人口的10%左右。遜尼派是穆斯林的主流派。在教法和教義的形成時期,各教派和學派相繼興起。近代以來,各種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在各地競相輝映。但融合多種民族和文化的伊斯蘭教,仍顯示高度的同一性。伊斯蘭教始終是一部經典《古蘭經》的宗教。麥加作為禮拜正向和朝覲中心,也起着增強伊斯蘭教的凝聚力,促進穆斯林世界一體化的重要作用。但在經籍記載的宗教典範和理想外,各地實際上存在的伊斯蘭教在不同民族傳統和文化下呈現出背景多樣性。在同一地區,有制度化的官方伊斯蘭教與夾雜地方習俗的民間伊斯蘭教。神秘主義的蘇非派在民間佔據統治地位。他們以主觀直覺和內心體驗追求與真主合一,漠視教義和教法的外在要求,容忍和吸收異教習俗和儀式,從而引起正統派的猜疑和敵視。11世紀後,安薩里將蘇非主義引入正統教義,為傳統信仰注入活力,並限制蘇非派的極端傾向,促成兩者的和解。蘇非派接受正統教義,但沒有改變其修持道路和活動方式,從12世紀後形成教團組織,傳播到整個伊斯蘭世界,在14—18世紀佔據統治地位。

在理論上,伊斯蘭教沒有教士階層,沒有教義機構,沒有教會組織,也沒有信經和教條。信奉伊斯蘭教,首先要接受和遵奉教法規定的行為規範和生活方式,忠誠於穆斯林社團並服從社團領袖。伊瑪目是伊斯蘭教正統觀念和社會準則的監護人,但並沒有直接干預的手段。為反對伊斯蘭教上的偏離和調和,歷史上不斷發生復興宗教的聖戰運動。伊斯蘭教認為:寶劍的聖戰是小聖戰,而大聖戰則是與內心邪惡意念作鬥爭或學習教法一類的精神活動。自近代以後,伊斯蘭教世界遭到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奴役,各地穆斯林以伊斯蘭教旗幟掀起多次社會運動,引發種種社會思潮,至當代匯成伊斯蘭教復興運動。這種淨化信仰、恢復原始教義的思潮,既是對復歸純正伊斯蘭教的領悟和追求,也是對在現代條件下變革和適應的激勵。當代伊斯蘭教復興,正是這種複雜的社會心態和傳統影響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宗教體現。

2006-10-13 21:31:40 補充:
唔好意思,唔記得答番你,我o係wikipedia,回教是等於伊斯蘭教!!
2006-10-14 8:22 pm
回教是等於伊斯蘭教
2006-10-14 5:29 am
伊斯蘭教(阿拉伯語:إِسْلاَم,islām)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其使者為先知穆罕默德。中國舊稱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和平,即順從真主意志的宗教。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主要傳播於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歐、北美、非洲等地區迅速傳播,是上述地區發展最快的宗教。西歐有些國家,穆斯林的人口非常可觀,比如法國,穆斯林人口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10%。英國和德國也有比例可觀的穆斯林人口。美國大約有穆斯林800萬左右。現約有信徒12億多,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

歷史

前往麥加朝聖的伊斯蘭教徒伊斯蘭教興起於阿拉伯氏族社會由部落到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時期。因氏族制解體而形成的貧富分化和對立,各部落間長期的仇殺,波斯和拜占廷帝國為爭奪東西商路的激烈衝突,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識,使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歷史前提漸趨成熟。同時,因部落宗教的崩潰,猶太教、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使一些具有模糊一神觀念的人轉而探求真正的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興起,正是這些社會經濟變動和政治統一要求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約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宣佈奉到真主的啟示,命其為人類的最後使者,號召族人皈信正道,以免末日的懲罰。他宣稱真主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獨一無二的主宰,反對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又駁斥猶太教及基督教中對亞伯拉罕、耶穌等為使者時所作之教導的誤傳。622年,在麥加貴族的迫害下,穆罕默德與其信徒遷徙麥地那,建立以信仰為紐帶的穆斯林社團烏瑪。經過10年鬥爭,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取得統治地位,在穆罕默德去世後開始向外擴張和征服。100年後,阿拉伯人建立的世界帝國橫跨亞、非、歐三洲,伊斯蘭教成為統治者的宗教。750年,阿巴斯人利用人民起義建立新王朝後,以征服民族為統治者的社會結構瓦解,全面伊斯蘭化的進程大大加快。至10世紀,各宗教學科基本定型,伊斯蘭教的宗教體制大體確立。同時,哈里發帝國開始急劇衰落,各地割據自立,外族相繼入侵。在動蕩不定的政局下,伊斯蘭教發展為依靠自身機制維持和擴展的世界宗教,不受以其名義統治的王朝興衰的左右。清真寺、宗教學校和教法法庭由宗教學者主持,伊斯蘭教繼續向外擴張,或由於穆斯林君主的軍事征服,或得益於穆斯林商人的積極活動。但真正意義上的傳教活動,是蘇非苦行者的自發努力。他們使伊斯蘭教在民間和異教地區得以不斷擴展和深入,然後由宗教學者施加進一步的影響。


基本教義

古蘭經穆斯林是真主意志的順從者。順從真主的意志,就是遵奉曾啟示於眾先知,最後在麥加和麥地那降示於封印先知穆罕默德的一系列天啟。穆罕默德去世後不久,這些啟示被收集、彙編成《古蘭經》。這部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被視為真主的言語。經文強調的主旨是真主獨一。他超絕萬物,至尊全能,而在多神和偶像崇拜意義上以物配主,則是不可寬恕的大罪;他普仁特慈,是引導信徒走向他的「天地的光明」,「比他的命脈還接近於他」。僅次於《古蘭經》的經典是聖訓集,即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預設的聖門弟子的言行的綜合記錄。收集聖訓的活動始於早期,至9世紀下半葉,隨著聖訓學的發展,出現六大聖訓集,被遜尼派奉為權威的聖訓實錄,與《古蘭經》同為教義、教法、社會倫理和學說思潮的經典依據。對經、訓的理解差異,曾引起長期的教義爭論,並興起不同的學派或教派。唯理主義的穆爾太齊賴派一度成為阿拔斯王朝的官方學派,但遭到正統派的反對。而後出現維護正統教義的艾什爾里學派、馬圖裡迪學派和塔哈維學派共同奠定遜尼派的教義學基礎。

穆罕默德十分注重實際,伊斯蘭教對信徒順從真主而規定的宗教信仰和義務,樸實而易行。基本信仰是:信仰真主是唯一真實的主宰;信仰吉卜利勒為首的眾天使;信仰《古蘭經》和以前的諸經典為天啟;信仰眾先知和穆罕默德為封印先知;信仰死者復活和審判、後世的獎懲。有的還加上信仰一切皆由真主前定。宗教義務就是稱為信仰支柱的五功:信仰作證(念清真言),謹守拜功(每日五次);完納天課(法定施捨),封齋節欲(每年一月),朝覲天房(有條件者一生至少一次);為主道而奮鬥,即聖戰,早年曾是重要的宗教義務。這些僅是最基本的義務,而伊斯蘭教法,即真主對於人類生活的全部誡命,還有更為廣泛的要求。教法在社會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使伊斯蘭教成為以律法為中心的宗教。教法的內容從宗教禮儀、社會倫理、政治制度、經濟活動到法律規範,幾乎涵蓋日常生活的全部行為,構成一個包羅萬象的應盡義務的體系。因此,伊斯蘭教不僅是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阿拉伯語裡面,「دين」一詞既有宗教的意思,同時也有生活方式的意思。教法的實質性內容,穆斯林認為已在《古蘭經》中包攬無遺,只要加以認識和闡述即可。至於具體問題的解釋和適用,則求助於先知的聖訓。由此而發展的四大教法學派,在教法學中堅持公議的原則,承認各學派由類比推理作出的不同裁決。但什葉派堅持只有出自先知家族的宗教領袖,即不謬的伊瑪目,才有權傳述聖訓和詮釋教法,並因此否認公議和類比。不過,十二伊瑪目派的烏蘇里學派,以理性為教法的補充淵源,堅持教法學家運用獨立判斷的權利。這些正是兩大教派在教義和憲制上的分歧所在。


派別和思潮
伊斯蘭教的教派紛爭起源於哈里發繼承問題。哈瓦利吉派僅殘存一個小教派易巴德派。什葉派的各支派,約占穆斯林人口的10%左右。遜尼派是穆斯林的主流派。在教法和教義的形成時期,各教派和學派相繼興起。近代以來,各種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在各地競相輝映。但融合多種民族和文化的伊斯蘭教,仍顯示高度的同一性。伊斯蘭教始終是一部經典《古蘭經》的宗教。麥加作為禮拜正向和朝覲中心,也起著增強伊斯蘭教的凝聚力,促進穆斯林世界一體化的重要作用。但在經籍記載的宗教典範和理想外,各地實際上存在的伊斯蘭教在不同民族傳統和文化下呈現出背景多樣性。在同一地區,有制度化的官方伊斯蘭教與夾雜地方習俗的民間伊斯蘭教。神秘主義的蘇非派在民間佔據統治地位。他們以主觀直覺和內心體驗追求與真主合一,漠視教義和教法的外在要求,容忍和吸收異教習俗和儀式,從而引起正統派的猜疑和敵視。11世紀後,安薩里將蘇非主義引入正統教義,為傳統信仰注入活力,並限制蘇非派的極端傾向,促成兩者的和解。蘇非派接受正統教義,但沒有改變其修持道路和活動方式,從12世紀後形成教團組織,傳播到整個伊斯蘭世界,在14—18世紀佔據統治地位。

在理論上,伊斯蘭教沒有教士階層,沒有教義機構,沒有教會組織,也沒有信經和教條。信奉伊斯蘭教,首先要接受和遵奉教法規定的行為規範和生活方式,忠誠於穆斯林社團並服從社團領袖。伊瑪目是伊斯蘭教正統觀念和社會準則的監護人,但並沒有直接干預的手段。為反對伊斯蘭教上的偏離和調和,歷史上不斷發生復興宗教的聖戰運動。伊斯蘭教認為:寶劍的聖戰是小聖戰,而大聖戰則是與內心邪惡意念作鬥爭或學習教法一類的精神活動。自近代以後,伊斯蘭教世界遭到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奴役,各地穆斯林以伊斯蘭教旗幟掀起多次社會運動,引發種種社會思潮,至當代匯成伊斯蘭教復興運動。這種淨化信仰、恢復原始教義的思潮,既是對復歸純正伊斯蘭教的領悟和追求,也是對在現代條件下變革和適應的激勵。當代伊斯蘭教復興,正是這種複雜的社會心態和傳統影響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宗教體現。
2006-10-14 5:28 am
YES!!
伊斯蘭教(阿拉伯語:إِسْلاَم,islām)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其使者為先知穆罕默德。中國舊稱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和平,即順從真主意志的宗教。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主要傳播於西亞、北非、西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歐、北美、非洲等地區迅速傳播,是上述地區發展最快的宗教。西歐有些國家,穆斯林的人口非常可觀,比如法國,穆斯林人口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10%。英國和德國也有比例可觀的穆斯林人口。美國大約有穆斯林800萬左右。現約有信徒12億多,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
穆斯林是真主意志的順從者。順從真主的意志,就是遵奉曾啟示於眾先知,最後在麥加和麥地那降示於封印先知穆罕默德的一系列天啟。穆罕默德去世後不久,這些啟示被收集、彙編成《古蘭經》。這部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被視為真主的言語。經文強調的主旨是真主獨一。他超絕萬物,至尊全能,而在多神和偶像崇拜意義上以物配主,則是不可寬恕的大罪;他普仁特慈,是引導信徒走向他的「天地的光明」,「比他的命脈還接近於他」。僅次於《古蘭經》的經典是聖訓集,即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所預設的聖門弟子的言行的綜合記錄。收集聖訓的活動始於早期,至9世紀下半葉,隨著聖訓學的發展,出現六大聖訓集,被遜尼派奉為權威的聖訓實錄,與《古蘭經》同為教義、教法、社會倫理和學說思潮的經典依據。對經、訓的理解差異,曾引起長期的教義爭論,並興起不同的學派或教派。唯理主義的穆爾太齊賴派一度成為阿拔斯王朝的官方學派,但遭到正統派的反對。而後出現維護正統教義的艾什爾里學派、馬圖裡迪學派和塔哈維學派共同奠定遜尼派的教義學基礎。
穆罕默德十分注重實際,伊斯蘭教對信徒順從真主而規定的宗教信仰和義務,樸實而易行。基本信仰是:信仰真主是唯一真實的主宰;信仰吉卜利勒為首的眾天使;信仰《古蘭經》和以前的諸經典為天啟;信仰眾先知和穆罕默德為封印先知;信仰死者復活和審判、後世的獎懲。有的還加上信仰一切皆由真主前定。宗教義務就是稱為信仰支柱的五功:信仰作證(念清真言),謹守拜功(每日五次);完納天課(法定施捨),封齋節欲(每年一月),朝覲天房(有條件者一生至少一次);為主道而奮鬥,即聖戰,早年曾是重要的宗教義務。這些僅是最基本的義務,而伊斯蘭教法,即真主對於人類生活的全部誡命,還有更為廣泛的要求。教法在社會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使伊斯蘭教成為以律法為中心的宗教。教法的內容從宗教禮儀、社會倫理、政治制度、經濟活動到法律規範,幾乎涵蓋日常生活的全部行為,構成一個包羅萬象的應盡義務的體系。因此,伊斯蘭教不僅是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阿拉伯語裡面,「دين」一詞既有宗教的意思,同時也有生活方式的意思。教法的實質性內容,穆斯林認為已在《古蘭經》中包攬無遺,只要加以認識和闡述即可。至於具體問題的解釋和適用,則求助於先知的聖訓。由此而發展的四大教法學派,在教法學中堅持公議的原則,承認各學派由類比推理作出的不同裁決。但什葉派堅持只有出自先知家族的宗教領袖,即不謬的伊瑪目,才有權傳述聖訓和詮釋教法,並因此否認公議和類比。不過,十二伊瑪目派的烏蘇里學派,以理性為教法的補充淵源,堅持教法學家運用獨立判斷的權利。這些正是兩大教派在教義和憲制上的分歧所在。
other reference: http://210.0.141.99/big5/index.asp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07: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1013000051KK041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