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解釋:語出《舊約全書‧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謂以同樣的手段或辦法進行回擊。
http://www.reading.idv.tw/chinese_01/1_5/20030328/001645.shtml
-------------------------------------------
另說--
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815/815-088.html
許多人可能都認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典故出自《舊約》,在〈出埃及記〉的第二十一章第二十四至二十五節有曰:「有別害,就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另外,〈利未記〉第二十四章第二十節亦曰:「以傷還傷,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他怎麼叫人的身體有殘疾,也要照樣向他行。」
然而,如果再深究下去,《舊約》其實並非「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真正出處。在遠古時代,懲罰的概念以「報復」為主軸。《舊約》時代的希伯萊人所相信的,祇不過是當時各個社會也都相信的這種「報復主義」而已,比《舊約》更早的巴比倫(相當於今日的伊拉克),大約在紀元前1750年的「漢摩拉比法典」裡就已寫明:「一個人如果毀掉別人的眼,則應以毀掉他自己的眼為懲罰」。
「漢摩拉比法典」被雕印在一塊高達八呎的閃長岩柱上,它乃是「以眼還眼」的最早紀錄。
而在眼的意象上,西方除了這種「以眼還眼」的歷史文化意義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意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乃是「眼與盲」(Eye-Blind)之間的辯證,而最經典性的,則是在浪漫主義大詩人華滋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的名作〈永生頌〉裡。
〈永生頌〉長逾200行,乃是華滋華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全詩澎湃深邃,用字雅緻壯麗,整首詩在敘述他那樸素自然主義,天人合一的生命哲理。詩的中段指出,隨著人的成長,被世俗化的生活模仿所占有,就進入了生命的「麻痺階段」(Palsied Age),祇想向外追求「理」,卻辜負了自己的「靈」,其結果乃是雖然有眼,但卻形同目盲。其中有這樣一段,不是太好懂,勉強譯之如下:
你外在的模樣辜負了
靈魂的廣大無邊;
你這最好的哲學家,雖然仍留
著秉賦,眼睛卻已和群盲相同
無所聽聞並沈默的,閱讀者永恆的
深淵,
不斷被永恆之理所縈繞——
有大能的先知,神聖的預言師
那些道理在他們身上棲息
我們整個一生被這種追求所套住
因而在黑暗中迷失,有如墓穴般
幽深。
這就是「眼與盲」的辯證,當人的心靈被遮蔽,有眼亦將形同目盲,目盲之因乃是心盲。
從這樣的文化脈絡來看「以眼還眼,世界目盲」這個抗議標語,它不僅音韻鏗鏘,更重要的乃是因為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支撐,意義也變得格外不同。它指出:若這個世界永遠報復主義當道,你挖我眼,我挖你眼,整個世界將因而全都成為黑暗;「以眼還眼」乃是猶太信仰元素之一,用了這樣的句子,對這一連串基本上是以猶太人為衝突中心的戰爭威脅,當然也特別的有反諷之意。在這個「以眼還眼,世界目盲」的標語裡,宗教與文學兩種意象相加,大概也祇有英國那些學識宏富,紳士型的和平運動者才想得出來。英國的和平運動,傳統上都是紳士型知識分子為骨**運動,到了今天,這樣的傳統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