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首五言律詩

2006-02-19 7:56 pm
我要一首五言律詩
我要有出處
要又內容介紹
順便要有讀詩心得
更新1:

很急

更新2:

我要有出處 我要有出處 我要有出處 我要有出處

回答 (6)

2006-02-19 4:01 am
✔ 最佳答案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詩意: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感人,不落俗套。詩中青山碧水,紅日白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斑馬長蕭,形象新鮮活潑,情調真摰熱誠。沒有纏綿悱惻的別離哀傷。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送別詩特色。


佳句欣賞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內容介紹:
李白送友人來到城外,
只見青翠山巒橫亙在城外的北面,
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
此地一別,即將像蓬草隨風飛轉,
到萬里之外去了。
天空中的白雲隨風飄浮。
象徵友人行蹤不定,
遠處夕陽徐徐而下,
隱喻對朋友依依借別的心情。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
馬兒臨別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送友人的詩,有著秋天蕭條的景象,有點淒涼又有點不忍。
2006-02-19 1:07 pm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乾



語 譯   

   今夜在鄜州的妻子,大概正孤零零的望著月亮吧。我在離鄜州如此遙遠的地方,忍不住心疼起我的孩子們,他們的年紀小得還不知道該思念長安的我呢。久久望著月,妻子的如雲鬢鬟大概也被夜裡的露水沾濕了吧,在皎潔的月光下,她手臂上白玉般的肌膚,或許也感到一絲寒意了。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並肩倚在門帷旁,而我們今夜所流的淚,在那時的月光下應該都已經乾了吧。

賞 析   

  杜甫的詩一向以社會寫實著稱,但從此詩看來,他也是一個深情愛家的好男人呢。這首詩是杜甫被叛軍俘虜時的作品,首聯是杜甫心中對遠方妻子的想像圖,他拋棄了傳統寫作方式,不說自己的思念,反說妻子對他的牽掛,更能突顯杜甫思鄉心情之真之切。   

  頷聯「遙憐小兒女」其實就是一種對孩子的心疼,稚齡兒女連父親遭逢了什麼樣的劫難都還不能理解,當然也無從思念了。杜甫想著孩子不知思念為何物的純真,也對自己無法立即回家的困境感到心急如焚。 

  頸聯的詩意再度轉回妻子望月的想像圖上,體貼的記掛著妻子是否被深夜露重所襲,擔心她頭髮沾濕了會受涼,而她白皙的雙臂會不會也感受了寒意?杜甫對於髮妻的萬般愛憐在此表露無遺。

  結聯則更巧妙地將原本相距迢遙的兩人在想像世界中重逢,期盼著他日相會之際,兩人在今夜所流的淚都已成過去,所有的劫難都能夠結束。   這首<月夜>使用想像的手法,不僅成功的將長安與鄜州兩地迅速的連接起來,更利用時空相隔的悲涼,為未來作一個光明的想望,堪稱杜詩中的傑作。

出 處

  商務印書館--唐詩三百首
參考: 上網找的
2006-02-19 6:17 am
草 (五言律詩)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作者:
白居易,字樂天,號醉吟先生,晚號香山居士。中唐社會詩人,其詩淺顯易懂,能反映民生疾苦。

翻譯:
平原的野草歷歷可見,因為每年總是枯了又長,即使是野火也無法把這片草原完全燒盡,春風一吹,又會再度萌芽滋長。遠處的草已經蔓延到古老的道路上,晴空下,一片翠綠已連到荒涼的城牆邊。此刻我又要與你告別,茂密的草也因而充滿離情別緒。

內容介紹:
傳說白居易十餘歲時,曾帶著這首詩到長安拜見著作郎顧況,顧況讀了之後,大為激賞。是一首典型的詠物詩,詩人藉著草的生命力和蔓延之廣,巧妙地點出離情依依,朋友之間的情感有如遠芳、晴翠,綿延不斷,絕不會因時間的距離而改變,最後再以萋萋來比喻自己的離愁。
唐玄宗
經鄒魯祭孔子而歎之 望月懷遠

夫 子 何 為 者,栖 栖 一 代 中。
地 猶 鄹 氏 邑,宅 即 魯 王 宮。
歎 鳳 嗟 身 否,傷 麟 怨 道 窮。
今 看 兩 楹 奠,當 與 夢 時 同。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 闕 輔 三 秦,風 煙 望 五 津。
與 君 離 別 意,同 是 宦 遊 人。
海 內 存 知 己,天 涯 若 比 鄰。
無 為 在 歧 路,兒 女 共 沾 巾。

作者:李白
詩名: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翻譯:
李白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要到楚國故地遊覽。
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
月夜俯視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清曉仰望天空,朝雲在旭日的映照下,幻化成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應是李白對江水流過的蜀地,初次離別,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如此寫法越發顯出思鄉情切。
[賞析] : 
  唐開元十四年(726),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之情,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遊途中所作。從詩意看,詩人與送行者同舟共發,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是不確的。這首詩雖意在描繪山水,然而仔細揣摩,“送別”之意猶在,足見椽筆功夫。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 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唐朝有兩位擅長寫田園山光的詩人,一位是王維,一位是孟浩然。這首過故人莊,除寫景簡潔恬靜外,也表現友情的真摯,很能代表孟浩然的詩風。
首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好友準備了雞黍飯菜,邀請詩人到農莊作客。首句讀來有一種親切簡樸的味道。老朋友相聚不必講排場,何況這位朋友是個農夫,簡樸是農家生活的寫照,用「雞黍」,很能展現這種情況。

第三、四句「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兩句寫農村的景致,抱著悠閒的心情赴約,邊走邊欣賞田園風光,田莊隱在青翠綠的樹林中,青山由城外斜伸過
來,雖只用二句描繪,已引人作世外桃源般的聯想。
接下來「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主人已經準備好酒菜,殷勤相待,面對晒穀場和菜圃,邊喝酒邊談論農作物生長的情形。話題好像圍繞在農家雜事上,但讀來卻能強烈感受到主客的情誼。那種親切的氣氛,在千百年後的今天,仍濃濃的散發著。

末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主人殷勤的招待,客人愉快的分享,或許天色將暗,相聚總要結束,但要結束這樣的場景,還真令人不捨,古人九月九日重陽有飲菊花酒的風俗,因此主人借此相邀。寫出主客的依依不捨。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翻譯:

空山中剛下了一場雨,到傍晚時,天氣清涼,增添了許多秋意。皎潔的月光映照松林間,清澈的泉水,潺潺地流過溪石。竹林裡傳來一陣聲響,原來是洗完衣服的婦女回來了,連夜搖動著,因為漁夫們正要放舟而下,打算趁夜釣魚呢!儘管春天的芳草到了秋天,很容易就乾枯了,但是這兒的秋景很美,在外出遊的貴族弟子,儘可以居留在此啊!


欣賞:

這是一首描寫秋日夜景的詩,給人一種閒適的感覺。前二句先從「觸覺」入手,由清涼的感受,說明秋意的怡人。三、四兩句側重「視覺」的描寫,皎潔的明月,映照入松林,清澈的泉水,流過溪石發出潺潺的聲響,由第四句開起第五句「聽覺」的描寫,先由竹林傳來的笑語,引起讀者的好奇,喔!原來是洗衣的婦女回來了,第六句則又是「聽覺」與「視覺」的綜合描寫。在這寧靜親切的氣氛中,詩人說出他心理的想法:儘管這兒沒有明媚的春草,但怡人的秋日山居,實在值得王孫公子多留連啊!詩人的言外之意未嘗不是說:儘管這沒有什麼功名富貴可爭取,半閒適的生活,更值得王孫們用心品嚐啊!!
參考: 網路
2006-02-19 4:08 am
過故人莊

作者: 孟 浩 然    詩體: 五 言 律 詩
出處:孟浩然集
詩文:
故 人 具 雞 黍 ,  邀 我 至 田 家 。
綠 樹 村 邊 合 ,  青 山 郭 外 斜 。
開 軒 面 場 圃 ,  把 酒 話 桑 麻 。
待 到 重 陽 日 ,  還 來 就 菊 花 。

內容介紹:唐朝有兩位擅長寫田園山光的詩人,一位是王維,一位是孟浩然。這首過故人莊,除寫景簡潔恬靜外,也表現友情的真摯,很能代表孟浩然的詩風。
首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好友準備了雞黍飯菜,邀請詩人到農莊作客。首句讀來有一種親切簡樸的味道。老朋友相聚不必講排場,何況這位朋友是個農夫,簡樸是農家生活的寫照,用「雞黍」,很能展現這種情況。

第三、四句「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兩句寫農村的景致,抱著悠閒的心情赴約,邊走邊欣賞田園風光,田莊隱在青翠綠的樹林中,青山由城外斜伸過
來,雖只用二句描繪,已引人作世外桃源般的聯想。
接下來「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主人已經準備好酒菜,殷勤相待,面對晒穀場和菜圃,邊喝酒邊談論農作物生長的情形。話題好像圍繞在農家雜事上,但讀來卻能強烈感受到主客的情誼。那種親切的氣氛,在千百年後的今天,仍濃濃的散發著。

末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主人殷勤的招待,客人愉快的分享,或許天色將暗,相聚總要結束,但要結束這樣的場景,還真令人不捨,古人九月九日重陽有飲菊花酒的風俗,因此主人借此相邀。寫出主客的依依不捨。

讀後心得:當我們到老朋友家時心中一定會有很多話想跟他說,而她們也會準備很多料理給我們吃而我們當然也會不吝嗇的送給他禮物代表一點誠意,但是古人她們就與我們不同,聽老師說以前的人她們只要人到誠意到就好因為這樣主人就會很高興了,至少他邀請你去你會去,但是有些人是人家邀請他去他不爽去或者是他瞧不起人家所以不想去,像這樣的人我們就不會跟他做朋友而且他沒來我們也不會覺得可惜.

2006-02-19 12:09:41 補充:
感想不好請別見怪...因為我不是這塊料.....
參考: 感想是自己.其他是網路
2006-02-19 4:06 am
《春望》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國破山河在, 京城雖然淪陷了,但山河依舊在, 城春草木深。 長安城春意盎然,草木仍然茂盛如昔。 感時花濺淚, 感傷時事,看著繁華春花,也不禁傷心落淚, 恨別鳥驚心。 怨恨離別,縱使聽見春鳥鳴叫,也令人心裡懦懦不安。 烽火連三月, 戰火接連三月不熄, 家書抵萬金。 此時一封家書就可抵上萬金啊 ! 白頭搔更短, 頭上的白髮嚴重脫落, 渾欲不勝簪。 簡直就要插不上玉簪了。 讀詩心得    這首是五言律詩,是杜甫在唐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三月所寫的,那時他被安史叛軍所俘虜,困居長安。當時長安淪入安史之手,雖然山河依舊,但已物是人非。放眼所見的景物和春天的花鳥,令他倍添愁思,加上烽火遍地,家書不通,使他十分想念遠方的家鄉,所以詩中充滿著傷感的情緒。  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了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作者感嘆時事和深恨離別,當時杜甫面對破碎的河山,荒蕪的城垣,睹物傷懷,寓情於景,雖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但卻使作者感嘆起時事和深恨離別,因此他把這種感情賦予眼前的景物,說花朵因傷時而流淚,鳥兒因恨別而驚惶不安。   因為國破家亡,離亂傷痛,年紀老邁,杜甫頭上的白髮也越來越稀少了。烽火遍地,國都殘破,家書不通,眼望面前一片荒涼的景物,使杜甫傷痛不已,不禁搔首躊躇。在搔首之際,竟發覺頭髮稀疏,幾乎連簪也插不下了,這便是詩中「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句,句中充分地表現出杜甫在國家動亂中的憂慮。  此外,我們在看這首詩時,更能知道當時人民對戰爭的痛恨,對國都殘破的感慨和對親人的掛念,所以這首詩能反映當時的民心,使讀者有更深的體會。 http://www.millionbook.net/gd/h/hengtangtuishi/tssb/005.htm#098

2006-02-19 14:15:20 補充:
有出處阿!!
2006-02-19 4:03 am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 山 轉 蒼 翠,秋 水 日 潺 湲。
倚 杖 柴 門 外,臨 風 聽 暮 蟬。
渡 頭 餘 落 日,墟 里 上 孤 煙。
復 值 接 輿 醉,狂 歌 五 柳 前。


如果不滿意這首
還可以參考http://ws2.wsps.tyc.edu.tw/t044/new_page_9.htm

希望有幫到很急的您^^

2006-02-19 12:05:55 補充:
【注解】:1、墟里:村落;2、孤煙:炊煙。2、接輿:這里指裴迪。【韻譯】:寒山轉變得格外郁郁蒼蒼,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迎風細听著那暮蟬的吟唱。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煙一縷縷飄過。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


收錄日期: 2021-05-02 22:55: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219000013KK054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