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摩登伽女 出家證果 j賤族美女 愛慕比丘在摩登伽經和楞嚴經中,有一段敘述摩登伽女迷惑阿難比丘而為佛陀所度化的故事。摩登伽女本是首陀羅族奴隸階級的年輕女子。有一天,阿難從祇園精舍出來,持著缽到城內乞食,回途中,見到路旁有一個大池,很多人遊集其上。當時,摩登伽女正於池側汲水,阿難因為口渴,便上前請她布施一缽水。摩登伽女自以為身份低賤,不敢將水呈給阿難。阿難委婉地向她說:「我是個沙門,在我的心裡,看誰都是平等的,沒有貴賤的分別,請妳給一缽水吧!」摩登伽女聽後非常欣喜,很恭敬的用雙手捧水給阿難。阿難接過水後,也很有禮貌地點頭致謝。阿難走後,摩登伽女目送著他的背影,看著他莊嚴的風度、儀表,想著他謙和的音聲、容貌,不由自主地生起愛慕之心。摩登伽女回家後,日夜思念,終日抑鬱不樂。母親疼惜愛女的嬌容消瘦,再三地盤問事情的原委。摩登伽女於是將遇見阿難的事情一一說了出來,並請母親設法,讓她能得到阿難做自己的丈夫。母親聽後,皺著眉說道:「關於妳的婚姻之事,有二種人,我是沒有辦法的。一是斷除愛欲的人,二是已經死去的人。聽說大聖佛陀是有崇高道德的聖者,他的弟子都已斷除愛欲,即今全國上至國王、學者、大臣,大都信仰佛陀,對於你的這種痴想,我真是感到無能為力。」摩登伽女聽了母親的話以後,傷心的說道:「如果母親不能將阿難找來,那我也不能再活下去了。」母親很疼愛她的女兒,當然不忍心看到女兒傷心難過,但是,要令阿難招親,除非學用娑毘迦羅先梵天咒迷惑阿難,使其矇蔽心智,否則其他沒有再好的辦法。阿難受惑 求佛解救魔咒有效無效,這是不知道的。只是,那一天,阿難出來托缽,又經過摩登伽女的門前,摩登伽女一見阿難,很歡喜的向他問訊,並且迎請他到家中受供。阿難猶豫不決,不知如何作答才好,摩登伽女的母親也在旁幫忙慫恿,表示要阿難到她家中去坐。阿難不由自主地進去,摩登伽女大喜。阿難進到摩登伽女家,心中感到非常淒切,他悲咽哽塞,涕泣地自語:「我何薄祐,遇斯苦難。大悲世尊!寧不垂愍加護。」正當阿難心裡悲切之際,佛陀以天眼觀之,一念悲愍,阿難如受到光明的攝受般,智慧的心靈即刻生起,終於擺脫了摩登伽女的糾纏,奪門奔回祇園精舍。雖然阿難返回祇園精舍,但是,摩登伽女卻不因此死心,反而更積極地進行誘惑阿難的企圖。翌日她穿起華麗的衣裳,首戴花鬘,金銀環珮,將自己裝飾得珠光寶氣,來到祇園精舍門外等候阿難。阿難清晨起來,著衣持缽,出精舍大門,預備入城乞食。摩登伽女見阿難出來,心生歡喜,便跟隨在阿難身後,阿難極感慚愧,返回祇園精舍後,便到佛陀的座前跪下,說道:「佛陀!旃陀羅的女子摩登伽女誘惑我,我到什麼地方,她都跟隨到什麼地方,請佛陀慈悲幫助我怎麼才能離開她?」佛陀微笑著說道:「阿難!你為什麼給一個女子弄得這樣沒有辦法呢?這都是你過去只重多聞,不重戒行的關係,一旦聲色的境界逼來,就覺得無力抵擋。不要掛念,我可以幫助你,但以後不要再找這些麻煩,也不可有這樣的存心。」佛陀說後,叫阿難去把摩登伽女找來。摩登伽女無限嬌羞地跟在阿難身後,來到了佛陀的座前。為嫁阿難 發心出家佛陀問摩登伽女道:「妳想和阿難結婚嗎?」「是的!」摩登伽女低著頭回答。「男女的婚姻,應該要經過父母同意,妳可以把你的雙親請來一談嗎?」於是,摩登伽女回去請了父母親來到祇園精舍,向佛陀行禮後,退坐一面。佛陀問道:「你們允許摩登伽女和阿難結婚嗎?」「是的!世尊!」摩登伽女的父母回答。「那麼將摩登伽女留下來,你們可以先回去。」佛陀吩咐道。摩登伽女的雙親禮謝佛陀後,便告辭回去。佛陀對摩登伽女說道:「妳想嫁給阿難,那麼妳必需要先出家一次,妳要精進修行,等到妳的道行能和阿難相比的時候,才能和阿難結婚。」摩登伽女一心想做阿難的妻子,她很歡喜的剃了頭,換上僧衣,很熱心的聽聞佛陀的教法,很精進的遵照佛陀的指示修行,在比丘尼的教團中和師姐妹共同營著佛化的生活。摩登伽女的心,一天一天的平靜下來,這時她才知道自己過去對愛情的執著實在是可恥的行為。佛陀常常宣說五欲是不淨之法,是眾苦之源。愚痴的飛蛾,自己投火燃死,無知的春蠶,自己作繭自縛。如果去除五慾之念,內心才能清淨,生活才能安寧。離惑證果 感謝佛陀摩登伽女漸漸的體會到自己迷惑著阿難,完全是不善不淨的思想,她很後悔,有一天,她跪在佛陀的座前,流淚懺悔著說道:「偉大的佛陀!我現在已經完全從迷糊的夢中清醒過來,我不會再像往昔那樣的愚痴胡來。我明白我此刻所修證的聖果,也許已超過阿難比丘。我很感激佛陀,佛陀為了度化我們這些愚痴的眾生,真是用盡了種種的苦心與方便,請佛陀慈悲憐憫我,准許我的懺悔,我願永遠踏著佛陀的足跡,走向真理的領域,服膺佛陀的教化,做一個真理的使者。」佛陀微笑著很滿意的回答道:「摩登伽女!很好!我早知道妳會有今天的成就,妳的根機很利,今後妳是不要我再煩心了,我很為妳高興。」摩登伽女出家後不久,即證得四聖果中最高的阿羅漢果,很多的比丘見到她都很慚愧!她的美德聖行傳揚出去,社會上的人也很感動,大家對她都生起恭敬供養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