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麻煩幫我解釋一下...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所謂x 即非x 是名x?????
回答 (8)
✔ 最佳答案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就像老子所言:「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一樣!
有相才需要莊嚴,既然諸相非相,莊嚴自無著力點,
其實,佛土本就已莊嚴,故無需莊嚴,是名真莊嚴!
參考: 自己想法啦
這類的語法在佛典中很多
都是講"性相不二"
即非莊嚴,是講法性
是名莊嚴,是講法相
因為法性是清淨,沒有形象,所以叫做"即非",表示"空"
因為法相是作用,作用由體而起,無量無邊,所以叫做"是名",表示"有"
而法性法相不是分開的二個東西,法性是隱,法相是顯
沒有法相,不能知道有法性,沒有法性,不能起法相的作用
所以是一體的東西
也叫空有不二
也叫中道
也叫真空妙有
也叫不生不滅
也叫如來
也叫法爾如是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即是講空有不二之義
即是中道了義
又稱為第一義諦
參考: :)
這是一種「即非的論理」。是在闡述諸法緣起無自性,也就是緣起性「空」。
莊嚴是法是緣起,非莊嚴是指莊嚴法之緣起是無有自性可得。
如來說,「莊嚴」法的緣起,是沒有不變的自性可得,這樣才能見到「莊嚴」法的真相。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何以故者,問不名菩薩之故也。即非,是名,仍如前說,所謂不著相會歸性是也。即此兩言,其不名菩薩之故,已甚了然。蓋由其著相昧性,所以不名菩薩耳。
莊嚴佛土,前曾說過。然此中所明之義,與前不同。不同在如來說三字。如來說者,明其約性而說,則諸法一如,不應少存分別執著之情見也。前之舉此為言,是為顯應無住而生心之義,使知於不執時卻不廢。今之舉此為言,是為明應生心而無住之義,(前云:當生如是心。今此度生嚴土兩科,則教以雖當生如是心,而亦不應住也。)使知於不廢時即不執。蓋前是令發菩薩心者,離相以修福慧。今是令行菩薩道者,於修福慧時,不存此是福慧之見也。前後淺深,大有區別。須知佛即是心,(所謂是心是佛。)土即是地,佛土猶言心地。所謂莊嚴者,因眾生自無始來,此清淨心,被一切染法橫生障礙。本來空寂者,全然紛擾;本來光明者,全然昏闇。故令發廣大願,以擴其量;修六度行,以除其私。離相離念,將所有分別執著等等凡情俗見,痛加掃除,細為洗刷。譬如地上障礙之物,穢染之汙,一掃而空之,以復其空寂光明之舊觀。無以名之,名之曰莊嚴耳。實則無所謂莊嚴也。今作言曰我當莊嚴,橫此一見於心地中,便不空寂,便障光明,尚得謂之莊嚴乎。於性體上全無領會,違如來說,故曰是不名菩薩也。必須深解即非是名之旨,離相會性,一如不動。雖熾然莊嚴,而忘其為莊嚴。庶幾與空寂之性相應。既空且寂,光明自顯。莊嚴佛土,如是如是,菩薩其知之!
廣度眾生,(上言滅度無量。是廣度義。)大悲也。清淨心地,(莊嚴佛土,徹底言之,便是清淨心地。)大智也。大悲大智,所謂無上菩提也。合此度生嚴土兩科所說之義,是明發菩提者,不可存一此是大悲大智之念也。若少存此念,便是法執,便非菩提矣。兩曰不名菩薩,正是結成開章時所云: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之義也。章法極其嚴密,義意極其圓滿。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什麼叫菩薩莊嚴佛土?菩薩就是指一個修行者,在他一直修行到成佛的過程裡,他的佛土怎麼出來呢?就是他所度化的眾生,都是以後他所成就淨土裡面的法眷屬,這是菩薩莊嚴佛淨土之意思。從一個修行者到成佛的過程裡他也許度化無量的眾生,這些都會變做他的法眷屬。他就在問這句話.....一個修行者到成佛的過程裡面,他是不是有度化無量的眾生,無量的法眷屬,來成就他往後所變異出來的淨土,都會統攝到他淨土來呢?須菩提告訴他說:「不是的。」為什麼?又問:「什麼樣叫做真正的成就自己的淨土呢?」
在修行、教化普渡眾生的過程,「莊嚴佛土者」,怎樣是真正成就自己的淨土?是沒有任何對立相,沒有任何特別特別相的來做莊嚴。也就是說整個法界眾生都是他要度化的對象,整個法眾生都是他的法眷屬,當這樣子的時候,他才是真正成就了他自己的淨土,整個法界都是他的淨土。如果還有心念在想我有怎樣的佛土,我要成就怎樣的佛土,我有多少的法眷屬,有這個差別相在,剩下的眾生就不是你的法眷屬的時候,就變成是對立相!以成佛的心量,所有的眾生、整個法界眾生,都是我的佛土,都是我所莊嚴的目標。既然如此,就沒有特別的如何做。
所以「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此句之意是一個修行者他成就他的淨土,並沒有法界中任何一個眾生的對立存在,而是整個法界眾生,都是他的淨土,整個法界十方眾生,都是他的法眷屬。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菩薩修因,不止是授記之法不可得,莊嚴佛淨土之相亦不可得,不應住著。國土是眾生的依報,有四種不同:一凡聖同居土,是三界六道眾生,同業所感,居住的地方;二方便有餘土,是二乘聖人所停留之處;三實報莊嚴土,是菩薩廣修六度,由無量行願所成就;四常寂光土,是諸佛法身所居之淨土。 菩薩為教化自心的六道眾生,故莊嚴凡聖同居土,令得清凈;菩薩為攝受自心的二乘眾生,故莊嚴方便有餘土,令得清淨;菩薩為攝受自心的大道心眾生,故莊嚴實報莊嚴土,令得清淨;菩薩為欲自心斷無明,證法身,故莊嚴常寂光土,令得清淨。如維摩經言:「欲淨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國土淨。」然心本無相,豈可莊嚴?故須菩提答:「不也,世尊!」 菩薩廣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不求人天福報,而將此功德,回向佛果菩提,是名莊嚴佛淨土。須菩提認為莊嚴佛淨土,只是事相上的修為而已;若在諸法空性言,何來修證?菩薩既然離相度生,無住修行,不見有能修所修,能度所度,當然亦無能嚴所嚴。所以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莊嚴是有,屬俗諦理;非莊嚴是空,屬真諦理。菩薩嚴土,若能不住於有,亦不住於空,空有不住,真俗圓融,所謂:嚴而無嚴;無嚴而嚴,就可以會歸中道,即「是名莊嚴」。 下文處處皆有「佛說」、「即非」、「是名」等三句,都是顯真、俗、中三諦理。令諸菩薩,體會三諦圓融,即空、即假、即中,無需要捨二邊然後取中道。如楞嚴經所言:一空一切空,無中、無假、無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無不中。因為空、假、中三諦理,原同一體,不可分離,故舉一即三,言三即一。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就是說明三諦圓融的第一義空。讀誦金剛經的人,能如是知,如是解,如是離四相,證三空,自然與實相般若相應。
善知識,希望您不要將這句話看成一種語言模式。這句話是傳達一個理念。金剛經經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心得:如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所云: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故知,佛土實為眾生,莊嚴佛土實為饒益眾生、成就眾生至無餘涅槃,而非外在宮殿住所器具之裝飾,這才是莊嚴佛土。綜上所論,知佛與須菩提的第四段問答,從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至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表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自具足,以行者本具之「覺」,引導眾生本具之「覺」,度眾生至無餘涅槃以致佛土成就。
收錄日期: 2021-05-03 02:31: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109000014KK136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