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史記是否司馬遷本人的著作?有何依據?

2006-01-08 5:21 pm
我的看法是「著」與「撰」有差異。
譬如很多名人、政治人物自己文筆不好又想流傳百世於是請『槍手』代勞,以「口述筆撰」方式立作。
這麼一來『捉刀者』便得退居「撰」位,讓出著(作者)席!
而「史記」一詞是後冠。「太史」亦非「太史令」這是集解、考證會注上後人添置。
因此﹐是否該把「太史令」當司馬遷值得重考。
我個人則視「太史」命司馬‧遷「撰」來看較合宜。
所謂「史記」,司馬氏自稱「太史公書」且視為【一家之言】。
可見「太史」二字並非專事「記史」之職。
在學術考證上有很多故疏略解寘予於懷強牽加附以迎先學立場處。
藉此一角﹐盼自由抒論﹐重審弊端,祈還史案公斷。謝謝!
更新1:

PS:寫「前史」唯一要鍵是「史料」齊全。 而史料的來源與搜集在古代並非易事。 如果對此重要線索提不出考據恕在下無法苟同其它貲言!

更新2:

PS:孔安國不通「尚書」此由史記載景帝尚得命晁錯至伏生家求尚書…既知。而孔安國尚書並非孔安國所書乃起自孔壁藏書之一是時天下已無人能識古金文,故景帝方不得不求天下書…。 而【孔子為何要藏書】?這又是另一起無頭公案了。 期限前若無令在下信服解答,不才願略抒心中正解供眾議評

更新3:

謝謝大家熱心提解–但請不要失焦! 本問題重點並非討論史記是不是司馬遷作的 而是【著、撰的不同區義】【衍生出的其它可能】 例如︰史公(談)說『前史』而繼子–遷 用筆記錄…!

更新4:

有一流傳千古至理名言值得閱史者借鏡:【盡信書不如無書】! 從本題考據出發,無一人能提出「遷」佐史資料鐵證,即知今人所悉皆『人云亦云』的【盡信書】典型。

更新5:

【盡信書的例子】 即司馬遷為挺李陵一事遭腐刑…只要區區幾十兩金就可易免。 若你是司馬遷:【一個太史令】(亦說中書令)且不管到底算六百石或二千石的天下計書官…難不成連借錢的對象也沒?眼睜睜放鳥去飛(勢)?人情薄若斯?太說不過去了吧?

更新6:

首先謝謝LuLu的提解! 其次針對LuLu所提重點略予分三項回覆(不敢當「教」之正): [1]此「貲」言指的是「數量」! 因若用「訾」指言,未免不敬!(雖然兩者古有互通之處) ※您很細心;正是我所敬佩的【求真知者】。 [2]【漢 太 史 令司馬 遷 撰】是史記會注考證上的鉛排。 若據史記集解 引「如淳」(※此字庫無原體,以「淳」暫代)說‥「太史公﹐武帝置﹐位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俟宣帝後始把太史公改成太史令。」

更新7:

(續上) 但﹐若據百官公卿表、後漢百官志載只有「太史令」無「太史公」而「太史令」僅是六百石的小官豈有資格管那麼多事? 可想而知的事––其間識見異差已不能用“道里”計! [3]我的論據偏向太史公是【子對父(繼父)的懿稱】。 僅從人情義理上論‥【子不佔不奪不侵父著之功(業)】 所以司馬遷不可能自稱「太史公」!

回答 (6)

2006-01-18 8:09 am
✔ 最佳答案
您好: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是若完全無書,會流於個人的臆測,並且無資料可供參考。因此此處還是引用書籍,來略微探討此問題。以下引文冗雜,討論繁辱,皆為個人淺見,若有錯誤,或是解讀作者原意錯誤的地方,盼請海涵與指正。一,史記書名一詞的確是後人所加,因為成書當時是被稱為:太史公書。我不知道您是否把太史/太史令視為不同,但是您所提出「太史」不是「太史令」,而是集解、考證會注上後人添置。我想這值得斟酌。若查考離司馬遷時代最接近的漢書,對於太史一詞的用法:1.壺遂與太史遷等定漢律曆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韓安國傳)2.後太史令司馬遷等言:「曆紀壞廢,漢興未改正朔,宜可正 。」(卷五十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兒寬傳) 3.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從對司馬遷的的稱呼來看,有太史,太史令,太史公三種,可見太史是後兩者的簡稱,太史令(或太史)一詞並不是後人所添置。除非是有心人特地竄改漢書,或是傳抄錯誤。下文詳述太史一官。二,關於太史一職,來看其執掌。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六令、丞。可見太史一職是附屬於奉常底下,工作是什麼?漢書沒有明說,不過身為屬官,應該也是輔佐奉常從事「宗廟禮儀」的事情。接著再看後漢書。後漢書是記載東漢歷史,其制度是繼承西漢而來,所以參考東漢制度,來推斷西漢時的制度。後漢書‧志第二十五百官二‧太常: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時、星歷。凡歲將終,奏新年歷。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凡國有瑞應、災异,掌記之。此外,漢官儀(記載漢代制度之書籍)提到太史一職:太史待詔三十七人,其六人治歷,三人龜卜,三人廬宅,四人日時,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許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請雨、解事各二人,醫一人。綜合上述可以知道太史的職掌其實非常繁多,我就不加說明,不過可知道是掌天文曆法與記錄國家大事的官。兩漢太史官的情形:太史令:一人太史丞:一人。(輔佐太史令)太史待詔:三十七人(分工)解釋太史很多,是為了釐清一些問題:1.「太史」亦非「太史令」這是集解、考證會注上後人添置。因此,是否該把「太史令」當司馬遷值得重考。這樣推論上很危險。就我的理解是:太史不是太史令,而且太史令(還是太史?沒有標點斷句)是後人所加,因此「太史令」(或太史)不一定是司馬遷。若確定太史=太史令,而太史令=司馬遷,那麼「因此」之後的推論就有點問題。從上述所談的太史資料,就簡稱來看太史,的確不專指太史令,因為可能是:太史令,太史丞兩種。不過查閱漢書,在使用太史一詞時,多半是清楚指稱:太史令,太史丞。在稱呼司馬遷時,是以太史,太史令,太史公三種稱呼司馬遷,(前面有引用漢書)因此可知當時:太史=太史令=司馬遷。或許會有疑問:怎麼知道太史令一定是司馬遷?因為太史令只有一名,不可能鬧雙胞。如果不是司馬談已死,司馬遷已當太史令,又是誰當太史令?而且假設當時另有太史令,則不會以太史令稱呼司馬遷。2.「太史」命司馬‧遷「撰」來看較合宜。我不大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的理解為一下兩大種:(一)當時的太史命令司馬遷所寫。這樣解釋又可分成兩種解釋:a.當時太史是司馬談(未寫成),他命令司馬遷所寫(寫成)。(較為合理,而且可見於太史公自序及其他記錄。)b.當時太史不是司馬談,而他命令司馬遷所寫。(不可能。因為前後任太史令皆為司馬氏。)(二)司馬談命令司馬遷所寫。(前後任太史所寫,同說法一之a)3.史公(談)說『前史』而繼子–遷 用筆記錄。這是有可能的。不過成分多少?無法考證。在我研讀史記時,教授就提到(包含前人研究)史記其實是父子二人所完成,如:論六家要旨可能就是司馬談所寫成。因為司馬談並沒有完成史記,後來是由司馬遷所寫成,當中的太史公曰,太史是父還是子?當時誰寫了什麼,太史公歸在誰的名下,其實很難去論斷。因為官稱是一樣的,共同所寫又是同一部大著作,所以不能簡單的二分太史公:司馬談/司馬遷。4.關於著,撰的不同。兩者的確有差異。著偏重於作者個人的寫作。撰有編纂的意思。著:撰述、寫作。如: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撰:編纂。文選‧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史記索隱:(戰國策)劉向撰為三十三篇 。 不知道您是否要強調:「撰」的編纂意思,強調司馬遷不是著,而是「撰」。不過,撰也有寫的意思,如: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後漢書卷四十下‧班彪列傳第三十下‧班固) 回到司馬遷的問題。在史記篇章中,不論是司馬談,或是司馬遷所寫,(或是太史所寫)已經被視為一個完整的全部,很難去切割或劃分史記中篇章歸屬於誰。若以您的劃分,史記篇目應該寫成:某某篇  太史著/某某篇  司馬遷撰(或司馬遷著)

2006-01-18 00:09:41 補充:
由於字數限制,我把剩下的放在意見欄。

2006-01-18 00:09:57 補充:
5.孔安國不通「尚書」此由史記載景帝尚得命晁錯至伏生家求尚書…既知。
而孔安國尚書並非孔安國所書乃起自孔壁藏書之一是時天下已無人能識古金文,故景帝方不得不求天下書…。

孔安國不通「尚書」?不知您所謂不通是不懂,還是不通達尚書的含意?先看漢書孔安國傳:

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遭巫蠱,未立於學官。

2006-01-18 00:10:24 補充:
其他資料:

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 。(中略)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

如果孔安國不懂尚書,或不通達尚書,不懂古今文字,又如何考定今古文尚書的區別呢??
此外,求尚書不派孔安國,就代表孔安國不懂尚書,不能以此推論。
就像班上指派一個人參加作文比賽,就代表其他人不會作文?

2006-01-18 00:10:37 補充:
景帝求天下書是因為天下人不懂古文?

因為秦火後典籍喪失亡佚很多,尚書也是其中之一,那時正好伏生懂尚書,加上年紀又大(怕逝世),有名聲,所以派人去抄寫,也就是後來的今文尚書。

伏生懂不懂古文?他應該是懂得。以現在的今文尚書,大誥篇來看,
許多學者已經指出大誥的文字與風格近似於西周初期的金文,可說是相當珍貴的紀錄,伏生所記當有所本,(應該是古文)不然怎麼會記得如此艱澀的文字?

2006-01-18 00:10:52 補充:
本要回答其他問題,但礙於個人因素未回答,之後若有機會與時間,再向您請教。

2006-01-18 00:20:16 補充:
您的意見欄中,不知道是否此字打錯:
貲言,應該是訾言。(從言不從貝)
參考: 個人淺見
2014-10-17 2:26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08-10 8:17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06-04-30 10:03 am
大家有想過...如果司馬遷是小說家...會怎樣?
2006-01-18 3:07 pm
儒林列傳載:【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
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
如果全班中有一人能通古文又何必遠巴巴派「太常」(整班中最有學問者)去其它班(老年級)求治呢?
其中最重大關鍵在【孔子為何要藏書於壁中】?
許多人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孔子的後人為避秦朝(李斯上奏)的焚書令所為。
卻沒考慮兩個因素
[一]秦崇尚儒,且焚書是依固定對象而為

2006-01-18 07:08:18 補充:
(續上)
[二]若藏書係孔氏族裔所為,那為何卻由不相干的魯恭王劉余起出的呢?
(※且還是無意中發現的)
難道孔子的後人全死光了或竟然“忘記”交待這麼重要的事嗎?
●.世事絕非人能想、料這般單純!
※.否則命運早就可由人自主了。
2006-01-08 5:40 pm
史記一書根據我看過的書,因該是司馬遷本人的著作,因為他二十幾歲時曾經被他父親要求去外面到處遊歷,因而知道了很多名人軼事,他父親臨死前的遺言要求他完成史記一書,可是後來因李凌事件被叛死罪,當時的死刑有兩種方法可以倖免,第一是付很多的money,第二個就是選擇宮刑,他當時沒有錢,可是又不能這麼早就死,所以只好選擇宮刑,當時的宮刑對士人來說事件很大的恥辱,但他想到了以前很多的不朽名家也都是因為內心積憤,沒有發洩的地方,所以才敘述往事,好讓後人警惕,於是司馬遷克服了宮刑的恥辱,繼續著作史記,從堯舜開始,到漢武帝那一年止,記述這兩千多年的歷史.全部共一百三十卷,由本記 表 書 世家 列傳五部分而成.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23 15:41: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108000014KK040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