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所謂的「原子鐘(atomic clock)」,利用測量原子或分子超越時空的穩定共振性質,來「規定」時間的長短。目前全世界較常用的是利用銫原子(Cs-133)製造的「銫原子鐘(cesium atomic clock)」,從1967年開始,科學家規定它每震動9,192,631,770次,是為「1秒」,銫原子鐘的精確度可確保140~200億年才差了一秒鐘。(對銫原子鐘的歷史與詳細資料有興趣者可參考美國海軍天文台
http://tycho.usno.navy.mil/cesium.html)不過,為確保測量的精準度,銫原子鐘的內部必須抱持真空狀態,且銫原子蒸汽的密度也必須在某一限度以上,所需耗費電力相當大,所以剛開始建造的銫原子鐘都非常龐大;隨著科技進步,銫原子鐘愈做愈小。現在的銫原子鐘有兩種規格:主要的標準—實驗室級(laboratory or primary standard)的銫原子鐘大如一截鐵路貨櫃火車,而商業級(commercial or secondary standard)的銫原子鐘則如一支007手提箱般大小;商業級的銫原子鐘必須每隔一段時間要欲實驗室級的進行校準工作。台灣的國家標準時刻(中原標準時間)就是由位於桃園的中華電信研究所時間與頻率國家標準實驗室發佈。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物理學家John Kitching等人,日前研發出一種新型的原子鐘,長寬只有1.5毫米、厚度僅4毫米,比現今最小的原子鐘還小100倍,電力僅需耗費1/75000瓦(故一顆電池已足夠),穩定度約為1/100億(即每300年才會差了一秒),並可與半導體晶片結合。這項技術將使得未來原子鐘就像電腦晶片一樣大,雖然精確度與實驗室級的銫原子鐘相比仍差了一截,但將可廣泛的裝設在無線通訊、GPS接收機、太空船導航設施等的任何儀器之內,甚至是一般的手錶中,一旦進入量產之後,人們不需要花費高昂的價格,即可隨時隨地知道標準時間為何,就如同現在的手機、GPS一樣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