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母帶製作--->2.刻版-------> 3.量產
4.美工稿底片--->5.網版平板製作---->回到3.量產
上述流程圖各位看懂了嗎??如果不懂,看看這裡的說明吧!!~
本流程圖以一般CD生產為例,不論是音樂CD、唯謮型CD、或是影音光碟CD都是依此種生產方式製造而成。
這是概約的流程圖,其中母帶製作、刻版、量產另有細部說明。
要大量地複製內容相同的CD,當然需要母源(SOURCE)。母源可能是一張CD、數位錄音帶(DAT)、或是硬碟機(H.D.D)等媒體儲存設備。就是因為媒體儲存設備有很多種,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就必須將各種母源轉換成CD生產設備所能認識的儲存媒體,這樣的過程就是母帶製作。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當然CD也要讓它有漂亮的外表及不同的面貌來區別不同內容母源所製造的CD,否則每張沒穿衣服的CD光從外表是無法辨認的,因為都是12公分或是 8公分圓形直徑且閃閃發亮的CD片; 而每張CD要穿上外衣的最好方法就是靠印刷。
設計完成的美工圖稿就是CD將來漂亮的外衣,將美工圖稿輸出後成為印刷所使用的底片(FILM) 。其實這一段過程也算是母帶製作,只是母源代表內在,印刷代表外表;而無論外表、內在,都屬於CD的內容。
絕大多數的製造業,只要生產過程牽涉到大量複製,都會有一種共同的生產工具,就是模具或樣版; 當然CD的生產也沒有在例外行列。
將母帶內容轉為大量生產的模子,這種過程稱之為刻版,而其模子叫做模版。
至此,請大家注意下面這段文字意義。
生產CD的模具是在控制CD成形大小、厚薄; 而模版正是母源的內容。懂了嗎?模具的規格很簡單,就如同CD大小一般,只有12公分及 8公分尺寸兩種;至於厚薄,通常介於0.12~0.15公分。而經由刻版這道程序所生產的模版,就會依母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
CD在大量印刷之前也要有樣版;將底片轉為樣版的過程稱之曬版,這種過程略微類似建築、地籍測量圖之描圖紙利用光學及化學反應曬藍圖過程一般。
CD的印刷方式因曬版方式不同而有兩種,第一種是網版印刷,另一種則是平版印刷。網版印刷應用於指定顏色印刷,台灣的印刷技術及設備大多來自日本,通常最多只能做到 4~5種指定顏色的套對,而聽說歐美的網版印刷機可以達到 7種的指定顏色,並且可以印出非常細小的網點(相同於電腦螢幕解析度之意),所以大部份來自歐美進口的CD都是採用這種印刷方式。
至於平版印刷,在CD工業中又稱之為全彩印刷;全彩印刷就是利用印刷四原色來構成的,這四種原色分別是黃色(Y)、洋紅色(M)、青色(C)及黑色(K)所組成,依個別顏色、利用網點大小變化及位置不同創造出全彩顏色變化。
實際上全彩印刷所產生的顏色變化並不同於一般水彩畫顏料的混色,其原理是利用人類無法以肉眼看到細小顏色微粒所產生之錯覺而製造出全彩的圖像。
不相信嗎??找一把有二十倍以上放大倍率的放大鏡或是顯微鏡,再將家中的有彩色圖案的書刊、報紙、或是月曆拿來瞧瞧,就會知道其原理了;或是可以請有關印刷業的工作者。所以簡單地說,印刷是由點所構成,用點來欺騙人的眼睛),是不是很簡單呢??全彩印刷原理是不是很好玩呢??又讓您瞭解到一種生活中的小知識了!!
燒錄片的基本構造成份是綠色染料 (cynanine) 及金色染料 (phthalocyanine), Taiyo Yuden 公司製造了原始的綠色染料 CD,在燒錄器發展過程中一直都被使用著。 Mitsui Toatsu 化學公司則發明了金色染料片目前有金/金、綠/綠、綠/金,及銀/藍等燒錄片。"金" 及 "綠" 片都有一層金質反應層 ( 是的,那真的是黃金 ),不過綠片上的青藍色的染料層使得片子看起來呈現綠色。
銀/藍燒錄片 (金屬化的氮染料,也是以 Cynanine 染料為基礎,並含有銀合金的基質) 是比較新的產品,它們表現出非常低的區域錯誤率 (BLER,BLOCK ERROR RATE),並有防刮傷塗層,並且在防紫外線上有良好的口碑,但它的壽命與綠、金燒錄片比較起來仍不清楚。這項產品的製造已由 Verbatim 取得專利。
某些燒錄片有一層額外的塗層 (例如:Kodak 公司的 "Infoguard"?),這可使燒錄片更能防刮傷,但不影嚮資料儲存的方式。 燒錄片的上端 (印有標誌或圖案) 部份是最需要小心的部份,因為那裡是資料儲存的地方,很容易受到損壞。使用一個完全的環形 CD 標籤 (譯:保護膜?) 對預防損傷也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