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陳全壽
出生地 彰化縣
現職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經歷
省立台北工專助教(1967.8~1968.4)
美國加州大學(UCSD)─生物學研究所交換教授(1980.4~1981.3)
日本中京大學─講師~教授(1976.4~1994.7)
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教授兼所長(1994.8~2000.10)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校長(2000.11~2004.5)
運動成就
1960年中學聯運高中組鉛球冠軍(破全國)
1962年中上聯運高中組跳遠冠軍(嘉義)
1966年中上聯運大專組十項全能冠軍(台中)
1966年省運十項全能冠軍(新竹)
1966年亞運十項全能殿軍(泰國曼谷)
1967年省運鉛球冠軍(屏東)
1967年第一屆國軍運動大會鉛球冠軍
1967年國際田徑邀請賽十項全能亞軍、鉛球亞軍(菲律賓)
1969年奧運十項全能及一百公尺代表(墨西哥)
1968年日本全國大專聯運十項全能冠軍(成績創下日本學生記錄)
1970年亞運田徑代表隊隊長(泰國曼谷,十項全能因斷臂放棄比賽)
重要成就
我國第一位奧林匹克選手取得醫學博士學位者
第一位在日本二次世界大戰後取得運動生理學教授的外籍人士
我國第一位籌組運動科學小組為亞、奧運選手服務並在13屆亞運會協助獲得十九面金牌的體育運動總會運動科學總召集人
被推選為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協會理事長並負責規劃國家教練制度
1984年奧運運動科學會議論文獲選為生物力學組優秀論文
2000年行政院體委會年度優秀運動科學論文獎(四篇受獎論文之一)
2000年教育部產學貢獻獎(體育界首位獲獎者)
2003年體育精英獎之終身成就獎
學術活動
1990年北京亞運運動科學會議運動生理學分科會主持人、發表人
1991年韓國體育學會年會專題演講人
國際比較體育學會(休斯頓大會、布拉格大會)運動醫學分科會主持人、發表人
國際營養學大會(聖地牙哥、曼谷、札榥、巴黎)發表人
中華民國大專體育、體育學報、體育學術發表會論文審查委員(1996.09~迄今)
日本電子顯微鏡、日本解剖、日本體育、日本生物力學學會會員
國際健康.運動.休閒委員會(ICHIPER)論文審查委員
亞洲田徑協會教練委員會委員
2000年台北國際運動營養學、學術發表會副會長(台北醫學院)
2003年成功大學國際生物力學學會專題演講(成大醫學工程研究所)
社會貢獻
中華民國第三屆國家建設會議文教科學組海外學人代表(1976)
中華民國國家建設會(國建會)日本分會會員(1976~1995)
中華民國田徑協會國際事務代表(1994~迄今)
台灣區運會禁藥管制小組委員(1994~1996)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競技運動強化委員會委員(1995~1997)
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運動科學委員會委員(1996~2000)
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國際交流委員會顧問(1997~2000)
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運動醫學委員會委員(1998~2000)
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學術發展委員會顧問(1998~迄今)
世界田徑錦標賽(日本東京)中華民國代表團領隊(1991)
世界田徑錦標賽(瑞典哥德堡)中華民國代表團會議代表(1995)
國際田徑會議(瑞典)中華民國會議代表(1996)
東亞運(韓國釜山)中華民國田徑代表隊領隊(1997)
世界田徑錦標賽(希臘雅典)中華民國代表團領隊(1997)
亞洲田徑錦標賽(日本福岡)中華民國代表團會議代表(1998)
13屆亞運會(泰國曼谷)中華民國亞運考察團團長(運動科學小組總召集人)(1998)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運動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1999~迄今)
全國體育運動總會、亞、奧運運動科學委員會總召集人(1998~2002)
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協會理事長(1999~迄今)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公費留學考試典試委員(1999~迄今)
考選部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暨普通考試典試委員(2000~迄今)
中華民國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員(2000~2003)
世界田徑錦標賽(加拿大)中華民國代表團會議代表(2001)
中華民國馬拉松協會名譽副理事長(2001)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2001-2005)
發明
設計表面及深部EMG兩用電極及肌電誘導法、身體訊號、影像同期迴路(發表於杏林大學醫學誌1973年)。
研發穿著用肌力增強器,獲得日本實用新案(發表於1988年奧運運科會)。
發明陳氏起跑法(發表於1984年洛杉磯奧林匹克科學會議,論文被選為優秀論文,刊登於奧運科學論文專集)。
陳氏被動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專利字號:發現第103232號)(獲教育部八十九年度大專院校教師產學合作績效卓著獎勵)(申請美國及中國大陸專利中)。
連續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取得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