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關於「婦女問題」的著作在批評女性的受限角色時,並不一定會聲稱女性是吃虧的、或者男性應該受到譴責。瑪莉·渥斯頓克雷福特(Mary Wollstonecraft)所著的《為女權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是19世紀之前少數幾篇可以稱得上是女性主義的著作之一。以現代的標準來看,她將女性比喻為高貴、社會菁英、嬌生慣養、脆弱以及有知識與道德怠惰的危險,聽起來並不像是女性主義的論點。渥氏相信男性和女性對於這樣的情況都有責任,並且認為女性擁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權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總是也可能存在著其他關於兩性平等的著作。比如說,神祕哲學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在1529年所著的《關於女性之高貴卓越的演說》(The Declamation on the Nobility and Preeminence of the Female Sex)。女性主義通常都說是開始於19世紀,當時人們越來越接納女性在一個男性中心社會中被壓抑的這個觀點(請見父權條目)。女性主義運動根源於西方,尤其是19世紀的改革運動中。組織性運動的時間是起於1848年在紐約州色內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開的第一次女權大會。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是婦女參政權運動的奠基者之一,她試圖揭露英國社會制度裡的性別歧視,並且成立了婦女社會政治聯盟(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在許多成員微罪遭捕,然後因為《貓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而重複進出監牢數次後,她們被激起進行絕食抗議。其結果的強制餵食讓這些成員病得很嚴重,使得當時法律體制的殘暴受到社會關注,也因此助長了她們的目的。在經過一個半世紀後,女權運動已經成長到包含了關於是什麼東西造成女性被歧視的不同觀點。早期的女性主義者與最初的女性主義運動通常被稱為「第一波女性主義」(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後的女性主義被稱為「第二波女性主義」(the second-wave)。也有所謂的第三波女性主義(the third-wave),但是女性主義者之間對於其存在必要性、貢獻與概念意見不一。這三個「波」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就像海浪般,一個接一個永不間斷,後來者運用了前行者的貢獻與資源。現代女性主義有個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類學家瑪格烈特·米德(Margaret Mead)出版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1935年)一書。她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那也是美國女性主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貝拉·艾布札格(Bella Abzug)所就讀的大學。在米德的書中報告說,查恩布里(Tchambuli)部落中的女性擁有支配地位,卻沒有造成任何問題。這本書使得艾布札格那個時代的知識份子相信,歐洲對於男性氣質(masculinity)與女性氣質(femininity)的觀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並非無可抹滅的天性。相關資料請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B3%E6%AC%8A%E4%B8%BB%E7%BE%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