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鄒族大致分為北鄒及南鄒,當中的北鄒指的是阿里山曹亞族(又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南鄒是指卡那布亞族及沙阿魯阿亞族。
鄒族又稱曹族,人口主要分佈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佈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總人口近四千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
鄒族原始文化以狩獵為主,代表獵神的獸骨架與祭粟倉是氏族宗家的象徵物,社會組織與布農族相似,以父系氏族群之社會為基礎,擴展之小社皆以最先形成的大社為中心,共推氏族領袖,構成完整之部落組織。
鄒族服飾與山居有關,以皮革、麻布和棉布為主要材料,男子以皮革為主,麻布由婦女自知,棉布則由平地購置。男子的服飾有鹿皮帽、鹿皮背心、皮披肩、皮套袖、皮套褲和皮鞋,麻棉至的有長衣,對襟由秀長到膝蓋,黑色棉布衣。胸兜:方形的麻布,以紅黑線挑繡幾何圖形,斜掛於胸前。掛帶有兩種一為掛在胸前另一掛在腰下可做護陰之用。
女子衣服以麻與棉布為材料,有頭巾,有黑色棉布製成胸衣,由一塊方巾剪去一角,呈五角形,剪角部份為上結兩線繫於頸脖,布上飾以花紋。上衣、短對襟有袖,袖口及前襟有有邊飾。腰裙以兩塊滾邊的黑布組成。腰帶、綁腿。 鄒族在飾物方面:男子有插在帽頂的鷲羽,此外上有方貝的額帶、貝製耳飾、山豬牙臂環、崁貝刀帶、頸飾、崁貝或逢扣的火具袋帶。還有男人以鹿皮做的鞋子通常於旅行時穿著。
鄒族目前存在的祭典有四個,分別敘述如下:
(一) 凱旋祭 (或稱戰祭Mayasvi):
屬於全部落性的祭典,二大社(達邦、特富野)各別舉行,時間大約在二月或八月。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在會所及其廣場前舉行。
舉行凱旋祭的時機有三種:
一是出草歸來。
二是重建會所。
三是小米收穫祭後視當年的情況(如有重大變故、不順遂之事)擇期舉行。
凱族祭由迎神曲揭開序幕,經過三天二夜的歌舞,在最後一天的午夜十二時吟唱送神曲劃下休止符。
(二) 小米收穫祭 (Homeyaya):
屬於家族性的祭儀。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大約在七、八月左右。主要祭祀小米神,感謝牠對農作的照顧,並藉著祭典強化家族的凝聚力。以小米祭屋為主要祭祀場所,每一個家族的成員都必須回來,再藉著聯合家族之間的互訪達到聯誼的情感交流。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典,也是鄒族人的過年。在小米收穫祭結束後,各家長老齊聚頭目家的小米祭屋開會決定今年是否舉行凱旋祭,是當天最重要的會議。
達邦社的小米收穫祭為二天,特富野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
(三) 小米播種祭 (Miapo):
通常在聖誕節後至元旦期間舉行,藉著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今年的小米豐收。傳統上以女子主持之,目前則無此限制。也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
(四) 子安貝祭 (Miyatjgu):
是高雄縣桃源鄉沙阿魯阿族特有的祭典,每二年舉行一次,已失傳多年,在西元一九九三年才恢復。
傳說沙阿魯阿族的祖靈藏在子安見(殼)裡,平時收藏在一個小壺裡,到祭典時才拿出來供奉。其原意接近祖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