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怎麼製作的呢

2005-09-18 5:30 pm
製作過程為何呢

回答 (4)

2005-09-18 5:31 pm
✔ 最佳答案
茶的製造過程╞ 裁培╞ 採青╞ 萎凋╞ 發酵╞ 殺青╞ 揉捻╞ 渥堆╞ 乾燥╞ 緊壓╞ 精製╞ 加工╘ 包裝超詳細介紹還有圖片喔~參考看看嚕http://www.wwwart.com.tw/tea/集約式的茶園耕種是先行育苗再行移植,育苗方法已從過去的播種法(有性繁殖)改為扦插育苗法(無性繁殖),以維護品種的純正。茶樹成行種植,以利人工或機械耕種與採收。   茶苗種植三年以後方可採摘茶青,太早採收將影響以後的收成。茶樹枝芽被採摘後,會從側腋再行長出新芽,就是下次採摘的對象。為使採摘面整齊,而且控制茶樹高度,每季採摘後會修剪採摘面。如此一次又一次的採摘與修剪,枝芽長得愈來愈密,葉子長得愈來愈小,品質就下降,這時補救的辦法就是從根部離地不遠的地(如二十公分)給予砍除(即所謂之台刈),使茶樹從基部重新長出新枝,這樣就有如新種的茶種一般,又可採收好長的一個週期。茶樹從種植到一年左右可達盛產期,待產量衰退後可用台刈讓其恢復,幾次後茶樹若已老化,就得挖掉重新種植。茶樹是長年深根作物,善加照顧是可以陪伴我們一輩子的。所謂善加照顧包括盡量不要使用化學肥料除草與農藥,也就是推行所謂的永續農法,這樣茶樹的有效壽命才會增長,茶青品質才會良好。採摘是用食指與姆指挾住葉間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彈力將茶葉摘斷,採摘時間以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前較佳,不同的茶採摘部位也不同,有的採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有的多採一葉叫一心二葉,也有一心三葉。目前則另有單人式、雙人式採茶機,可利用機械採茶,既省力且快速。  茶葉是採茶樹新長出來的芽或葉作原料製造而成,這些被採下來的新芽或新葉被稱為「茶青」,製造的過程包括「萎凋」、「發酵」、「殺青」、「揉捻」與「乾燥」,成茶以後尚可從事一些「精製」過程使其外形更加美觀、品質更加穩定,也可以從事一些「加工」,使其更加多樣化。最後是「包裝」成商品,提供消費者飲用。採摘下來之茶菁須於日光下攤曬,或利用熱風使茶菁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並除去細胞膜之半透性,而胞細中各化學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發酵作用的進行,攪拌後攤平於笳藶上靜置。發酵在一般茶上(除後發酵茶)是單純的一種氧化作用,只要將茶青放在空氣中即可。就茶青的每個細胞而言,要先萎凋才能引起發酵,但就整片葉子而言,是隨萎凋而逐步進行的,只是在萎凋的後段,加強攪拌與堆厚後才快速地進行。 發酵對茶青造成下列的影響:顏色的改變:未經發酵的茶葉是綠色的,發酵後就會往紅色變,發酵愈多顏色變得愈紅。葉子本身與泡出的茶湯顏色都是一樣。所以我們只要看泡出茶湯的顏色是偏綠還是偏紅,就可以知道該茶發酵的程度。 香氣的改變:未經發酵的茶,是屬菜香型,讓其輕輕發酵,如20%左右,就會變成花香型,讓其再重一點的發酵,如30%左右,就會變成堅果香型,讓其再重一點的發酵,如60%左右,會變成成熟果香型,若其全部發酵,則變成糖香型。 滋味的改變:發酵愈少的茶愈接近自然植物的風味,發酵愈多,雖自然植物的風味,發酵愈多,離自然植物的風味愈遠。 發酵對茶青造成的影響如上,剩下來的就要看製造者的意圖了,若想製成最接近自然植物的風味,那就不要讓茶青發酵,結果製造出來的茶就是綠色的茶,蔬菜香的茶,也就是市面上所稱呼的「綠茶」。如果不喜歡它那麼綠,而希望起一點變化,那就讓它輕輕地發酵,如20%,結果就會製造出綠中帶黃的茶湯、花香型的茶,還蠻接近自然植物風味的茶,這就是市面上所說的「包種茶」、「凍頂茶」之類。如果發酵再重一點呢?如30%左右,那就會變成蜜黃色的茶湯、堅果香的茶、離植物原始風味稍遠的茶,就是市面所說的「鐵觀音」、「水仙」、「佛手」之類,如果讓它重重地發酵,如60%左右,那就會是橘紅色的茶湯、熟果香、離植物原始風味頗遠的茶,就是市面上所說「白毫烏龍」。如果讓它全部發酵,那就是紅色茶湯糖香最人工化風味的「紅茶」了。茶菁萎凋至適當程度即以高溫炒菁破壞葉中酵素活性停止發酵的繼續進行,並可除去鮮葉中的臭菁味,而鮮葉亦因水分的蒸 散而便於揉捻。   簡單地說,殺青就是利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方法有二:是用炒的,稱為炒青。傳統是用鍋子炒,現代化的用滾筒式殺青機。 是用蒸的,稱為蒸青,也就是用蒸汽將茶青蒸熟。   在台灣喝到的茶絕大部分是用炒的,只有少部分綠茶才用蒸的(如日本的玉露、煎茶、抹茶)。炒青的茶比較香,但蒸青的茶比較綠。揉捻就是把殺青過的茶青拿來像揉麵一般地揉,這時的茶青是熟了,雖然表面乾燥,但裡面還是濕的,所以揉捻時只要使力得當,是不會把茶青揉破揉碎的,而且還會把裡面的汁揉出來。茶汁只能揉出表面,不能讓其流失,當茶汁外滲太多時,應稍鬆揉捻的壓力,使汁回吸。   揉捻有三大作用:揉破葉細胞,使成分容易溶解,以利沖泡。 使茶葉成捲曲狀,以利保存。(若不揉捻,製成的茶葉就像晒乾的落葉,手一抓就破,很難保存。) 利用揉捻的輕重,塑造茶葉不同的風味。 一般茶青製作到揉捻已算告一段落,剩下的只是乾燥,但「後發酵茶」在殺青、揉捻後有一堆放的過程稱為「渥堆」,也就是將揉捻過的茶青堆積存放,由於茶青水分頗高,堆放後會發熱,且引發了微生物的生長,就因為熱度與微生物關係,使茶青產生了另一種的發酵,茶質被「降解」而變得醇和,顏色被氧化而變得深紅,這就是所謂的「普洱茶」。乾燥是利用乾燥機以熱風烘乾揉捻後之茶葉,使其含水量低於百分之四,利於貯藏運銷,通常為了能使內外乾燥一致,常採用二次乾燥法,先使其達到七、八成乾燥,然後取出回潮,再進行第二次的乾燥。緊壓就是把製成的茶蒸軟後加壓成塊狀,這樣茶就被稱為「緊壓茶」,除便於運輸、貯藏外,蒸、壓、放的過程中也會為茶塑造出另一種老成、粗獷的風味茶青經過萎凋、發酵、殺青、揉捻、乾燥等製造工序(不發酵茶略前二項,後發酵茶在揉捻後增加渥堆)後製成茶稱為「初製茶」,這樣的茶品質並不穩定,不能就此推出市面,否則放一段時間後容易變質,這變質不是說喝了會壞肚子,而是其欣賞價值會降低。初製茶必須再經過精製的過程,茶才算完全製成。茶到了精製之後,己是品,可以包裝上市了,但為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來做些加工。加工可分成薰花、焙火、摻和、陳放等四個方式加以敘述。茶的商品包裝應該在茶之製造工序全部完成後為之,包括精製再乾以及必須的加工。初製茶完成後,販賣給精製廠的大包裝不包括在內。   茶之商品包裝應盡量減少開封包裝的次數,最好製作完成後一次包裝,直到消費者打開享用,傳統的散裝茶做法是工廠製作完畢後以大布袋或大紙箱送至門市,門市將之倒入大茶桶,取一部分到小茶桶擺在架子上賣,客人買時從小茶桶內取一些出來,以小紙袋或塑膠袋裝給客人,客人回家後將之倒在罐子內,沖泡時再從罐子內把茶取出。茶葉經過這麼多次的撥弄,吸濕吸味破碎難免。除了品質難於保存外,散裝茶還有一項缺點,就是生產單位無法為茶的品質負責,生產單位出廠時一兩一百元的茶,銷售單位若將之標示為一百二十元,它就變成了一百二十元的茶,管理不良的業務員若將它賣成一百五十元,出貨單位也只有背品質不良的黑鍋。所以只有把茶包裝成使用時需的大小與型式,而且做好商品標示,才是利於茶葉品質與行銷的做法。第一類的茶商品包裝成可以直接沖泡的小茶包,浸泡所需濃度後把小茶包提出丟棄。這種包裝源起於碎形紅茶,因為碎形茶才可以上機器自動裝填自動包裝,由於這類包裝確實方便了喝茶,所以不久即擴展到花茶與烏龍茶類,但必須利用細碎的茶葉或特意將之剪切成角狀,這種作法很不利不發酵與部分發酵茶的品質,所以普及度不大。這幾年有了大轉機,只要茶葉揉成較緊結的球狀,而且枝葉都以分離,可以有機器自動裝填與包裝,產生所謂立體袋茶或原片茶包的新型小袋茶,這種包裝方式大大方便了部分發酵茶與不發酵茶的飲用。第二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小包裝,將茶以100公克、300公克、600公克等不同的份量裝於罐內或袋內。這類包裝有人加以抽真空,或抽真空後再沖以氮氣,甚至於綠末茶還要求在攝氏0度以下保存。這類包裝方式是針對短期飲用的情況,如果是可以陳放的茶葉,也就是陳放後品質不致劣變的茶葉,不必抽真或充氮包裝,開封後也不必放冰箱冷藏,只要在包裝上提醒消費者使用後應防潮防異味防陽光即可。第三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大包裝,將茶以三台斤、五台斤或一公斤的量以罐裝的方式銷售。這類包裝是針對陳放的目的而來,所以茶葉必須處理到可以陳放的狀況,這時的棈製處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葉茶類枝葉分離。罐子的耐用度要高,防潮防光效果好,罐口緊密度適中,防潮但能透氣。包裝上標示除商品標示法所要求的項目外,最好能將茶葉的狀況作一番敘述,包括茶名解說與茶性解說,茶名解說就是一般的商品名稱,如龍井、清茶、凍頂鐵觀音、茉莉花茶、洛神紅茶...等,茶性解說包括:發酵(如不發酵、輕發酵、中發酵、重發酵、全發酵、後發酵)、揉捻(如輕揉捻、中揉捻、重揉捻、緊壓)、焙火(如不焙火、輕焙火、中焙火、重焙火)、註(如薰茉莉花、調蘋果香、2000年春、1995年存)...等。 參考資料網路資訊
2015-07-16 10:16 pm
夏威夷豆那我首推黑美豆豆
他們家的夏威夷豆好吃口味也比較多
不像一般大都只賣鹽味跟原味
他們除了上面那二種口味

另外還有可可、椒鹽芥末、楓糖、蒜味
而且他們雖然加了調味但豆子卻沒有變的不好吃
這才是我推薦的理由

有些店家不知道為什麼加了口味
豆子的口感就會變的怪怪的
因為我本身也是很喜歡吃夏威夷豆
所以對於豆子本身的口感還蠻挑的=.=+


http://migre.me/qMnBC
2005-09-18 5:35 pm
茶葉製作過程:
1.選茶菁→
2.日光凋萎或熱風凋萎(晾菁)→
3.室內凋萎(走水)→
4.炒菁(殺菁)→
5.揉捻→
6.解塊(回軟)→
7.初乾(低溫定味)→
8.布揉(團揉)→
9.乾燥(高溫定味)→
10.精製。
每斤茶葉成品需要4~5斤的茶菁烘焙而成。
2005-09-18 5:32 pm
茶的製造過程
╞ 裁培╞ 採青╞ 萎凋╞ 發酵╞ 殺青╞ 揉捻╞ 渥堆╞ 乾燥╞ 緊壓╞ 精製╞ 加工╘ 包裝
超詳細介紹還有圖片喔~參考看看嚕
http://www.wwwart.com.tw/tea/

集約式的茶園耕種是先行育苗再行移植,育苗方法已從過去的播種法(有性繁殖)改為扦插育苗法(無性繁殖),以維護品種的純正。茶樹成行種植,以利人工或機械耕種與採收。
  茶苗種植三年以後方可採摘茶青,太早採收將影響以後的收成。茶樹枝芽被採摘後,會從側腋再行長出新芽,就是下次採摘的對象。為使採摘面整齊,而且控制茶樹高度,每季採摘後會修剪採摘面。如此一次又一次的採摘與修剪,枝芽長得愈來愈密,葉子長得愈來愈小,品質就下降,這時補救的辦法就是從根部離地不遠的地(如二十公分)給予砍除(即所謂之台刈),使茶樹從基部重新長出新枝,這樣就有如新種的茶種一般,又可採收好長的一個週期。茶樹從種植到一年左右可達盛產期,待產量衰退後可用台刈讓其恢復,幾次後茶樹若已老化,就得挖掉重新種植。茶樹是長年深根作物,善加照顧是可以陪伴我們一輩子的。所謂善加照顧包括盡量不要使用化學肥料除草與農藥,也就是推行所謂的永續農法,這樣茶樹的有效壽命才會增長,茶青品質才會良好。

採摘是用食指與姆指挾住葉間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彈力將茶葉摘斷,採摘時間以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前較佳,不同的茶採摘部位也不同,有的採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有的多採一葉叫一心二葉,也有一心三葉。目前則另有單人式、雙人式採茶機,可利用機械採茶,既省力且快速。
  茶葉是採茶樹新長出來的芽或葉作原料製造而成,這些被採下來的新芽或新葉被稱為「茶青」,製造的過程包括「萎凋」、「發酵」、「殺青」、「揉捻」與「乾燥」,成茶以後尚可從事一些「精製」過程使其外形更加美觀、品質更加穩定,也可以從事一些「加工」,使其更加多樣化。最後是「包裝」成商品,提供消費者飲用。

採摘下來之茶菁須於日光下攤曬,或利用熱風使茶菁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並除去細胞膜之半透性,而胞細中各化學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發酵作用的進行,攪拌後攤平於笳藶上靜置。

發酵在一般茶上(除後發酵茶)是單純的一種氧化作用,只要將茶青放在空氣中即可。就茶青的每個細胞而言,要先萎凋才能引起發酵,但就整片葉子而言,是隨萎凋而逐步進行的,只是在萎凋的後段,加強攪拌與堆厚後才快速地進行。
發酵對茶青造成下列的影響:

顏色的改變:
未經發酵的茶葉是綠色的,發酵後就會往紅色變,發酵愈多顏色變得愈紅。葉子本身與泡出的茶湯顏色都是一樣。所以我們只要看泡出茶湯的顏色是偏綠還是偏紅,就可以知道該茶發酵的程度。
香氣的改變:
未經發酵的茶,是屬菜香型,讓其輕輕發酵,如20%左右,就會變成花香型,讓其再重一點的發酵,如30%左右,就會變成堅果香型,讓其再重一點的發酵,如60%左右,會變成成熟果香型,若其全部發酵,則變成糖香型。
滋味的改變:
發酵愈少的茶愈接近自然植物的風味,發酵愈多,雖自然植物的風味,發酵愈多,離自然植物的風味愈遠。
發酵對茶青造成的影響如上,剩下來的就要看製造者的意圖了,若想製成最接近自然植物的風味,那就不要讓茶青發酵,結果製造出來的茶就是綠色的茶,蔬菜香的茶,也就是市面上所稱呼的「綠茶」。如果不喜歡它那麼綠,而希望起一點變化,那就讓它輕輕地發酵,如20%,結果就會製造出綠中帶黃的茶湯、花香型的茶,還蠻接近自然植物風味的茶,這就是市面上所說的「包種茶」、「凍頂茶」之類。如果發酵再重一點呢?如30%左右,那就會變成蜜黃色的茶湯、堅果香的茶、離植物原始風味稍遠的茶,就是市面所說的「鐵觀音」、「水仙」、「佛手」之類,如果讓它重重地發酵,如60%左右,那就會是橘紅色的茶湯、熟果香、離植物原始風味頗遠的茶,就是市面上所說「白毫烏龍」。如果讓它全部發酵,那就是紅色茶湯糖香最人工化風味的「紅茶」了。

茶菁萎凋至適當程度即以高溫炒菁破壞葉中酵素活性停止發酵的繼續進行,並可除去鮮葉中的臭菁味,而鮮葉亦因水分的蒸 散而便於揉捻。
  簡單地說,殺青就是利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方法有二:
是用炒的,稱為炒青。傳統是用鍋子炒,現代化的用滾筒式殺青機。
是用蒸的,稱為蒸青,也就是用蒸汽將茶青蒸熟。
  在台灣喝到的茶絕大部分是用炒的,只有少部分綠茶才用蒸的(如日本的玉露、煎茶、抹茶)。炒青的茶比較香,但蒸青的茶比較綠。

揉捻就是把殺青過的茶青拿來像揉麵一般地揉,這時的茶青是熟了,雖然表面乾燥,但裡面還是濕的,所以揉捻時只要使力得當,是不會把茶青揉破揉碎的,而且還會把裡面的汁揉出來。茶汁只能揉出表面,不能讓其流失,當茶汁外滲太多時,應稍鬆揉捻的壓力,使汁回吸。
  揉捻有三大作用:
揉破葉細胞,使成分容易溶解,以利沖泡。
使茶葉成捲曲狀,以利保存。(若不揉捻,製成的茶葉就像晒乾的落葉,手一抓就破,很難保存。)
利用揉捻的輕重,塑造茶葉不同的風味。

一般茶青製作到揉捻已算告一段落,剩下的只是乾燥,但「後發酵茶」在殺青、揉捻後有一堆放的過程稱為「渥堆」,也就是將揉捻過的茶青堆積存放,由於茶青水分頗高,堆放後會發熱,且引發了微生物的生長,就因為熱度與微生物關係,使茶青產生了另一種的發酵,茶質被「降解」而變得醇和,顏色被氧化而變得深紅,這就是所謂的「普洱茶」。

乾燥是利用乾燥機以熱風烘乾揉捻後之茶葉,使其含水量低於百分之四,利於貯藏運銷,通常為了能使內外乾燥一致,常採用二次乾燥法,先使其達到七、八成乾燥,然後取出回潮,再進行第二次的乾燥。

緊壓就是把製成的茶蒸軟後加壓成塊狀,這樣茶就被稱為「緊壓茶」,除便於運輸、貯藏外,蒸、壓、放的過程中也會為茶塑造出另一種老成、粗獷的風味

茶青經過萎凋、發酵、殺青、揉捻、乾燥等製造工序(不發酵茶略前二項,後發酵茶在揉捻後增加渥堆)後製成茶稱為「初製茶」,這樣的茶品質並不穩定,不能就此推出市面,否則放一段時間後容易變質,這變質不是說喝了會壞肚子,而是其欣賞價值會降低。初製茶必須再經過精製的過程,茶才算完全製成。

茶到了精製之後,己是品,可以包裝上市了,但為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來做些加工。加工可分成薰花、焙火、摻和、陳放等四個方式加以敘述。

茶的商品包裝應該在茶之製造工序全部完成後為之,包括精製再乾以及必須的加工。初製茶完成後,販賣給精製廠的大包裝不包括在內。
  茶之商品包裝應盡量減少開封包裝的次數,最好製作完成後一次包裝,直到消費者打開享用,傳統的散裝茶做法是工廠製作完畢後以大布袋或大紙箱送至門市,門市將之倒入大茶桶,取一部分到小茶桶擺在架子上賣,客人買時從小茶桶內取一些出來,以小紙袋或塑膠袋裝給客人,客人回家後將之倒在罐子內,沖泡時再從罐子內把茶取出。茶葉經過這麼多次的撥弄,吸濕吸味破碎難免。除了品質難於保存外,散裝茶還有一項缺點,就是生產單位無法為茶的品質負責,生產單位出廠時一兩一百元的茶,銷售單位若將之標示為一百二十元,它就變成了一百二十元的茶,管理不良的業務員若將它賣成一百五十元,出貨單位也只有背品質不良的黑鍋。所以只有把茶包裝成使用時需的大小與型式,而且做好商品標示,才是利於茶葉品質與行銷的做法。第一類的茶商品包裝成可以直接沖泡的小茶包,浸泡所需濃度後把小茶包提出丟棄。這種包裝源起於碎形紅茶,因為碎形茶才可以上機器自動裝填自動包裝,由於這類包裝確實方便了喝茶,所以不久即擴展到花茶與烏龍茶類,但必須利用細碎的茶葉或特意將之剪切成角狀,這種作法很不利不發酵與部分發酵茶的品質,所以普及度不大。這幾年有了大轉機,只要茶葉揉成較緊結的球狀,而且枝葉都以分離,可以有機器自動裝填與包裝,產生所謂立體袋茶或原片茶包的新型小袋茶,這種包裝方式大大方便了部分發酵茶與不發酵茶的飲用。第二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小包裝,將茶以100公克、300公克、600公克等不同的份量裝於罐內或袋內。這類包裝有人加以抽真空,或抽真空後再沖以氮氣,甚至於綠末茶還要求在攝氏0度以下保存。這類包裝方式是針對短期飲用的情況,如果是可以陳放的茶葉,也就是陳放後品質不致劣變的茶葉,不必抽真或充氮包裝,開封後也不必放冰箱冷藏,只要在包裝上提醒消費者使用後應防潮防異味防陽光即可。第三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大包裝,將茶以三台斤、五台斤或一公斤的量以罐裝的方式銷售。這類包裝是針對陳放的目的而來,所以茶葉必須處理到可以陳放的狀況,這時的棈製處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葉茶類枝葉分離。罐子的耐用度要高,防潮防光效果好,罐口緊密度適中,防潮但能透氣。
包裝上標示除商品標示法所要求的項目外,最好能將茶葉的狀況作一番敘述,包括茶名解說與茶性解說,茶名解說就是一般的商品名稱,如龍井、清茶、凍頂鐵觀音、茉莉花茶、洛神紅茶...等,茶性解說包括:發酵(如不發酵、輕發酵、中發酵、重發酵、全發酵、後發酵)、揉捻(如輕揉捻、中揉捻、重揉捻、緊壓)、焙火(如不焙火、輕焙火、中焙火、重焙火)、註(如薰茉莉花、調蘋果香、2000年春、1995年存)...等。


收錄日期: 2021-04-26 15:27: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918000013KK040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