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與台灣~~~急(送20)

2005-09-03 5:43 am
請試述鄭成功對台灣?

因為我們沒有課本,所以我也不會回答
謝謝喔

回答 (5)

2005-09-03 5:48 am
✔ 最佳答案
鄭 成 功 是 中 國 明 朝 人 , 明 亡 後 立 志 從 事 反 清 復 明 工 作 , 他 以 臺 灣 為 反 清 基 地 , 建 設 臺 灣 , 對 臺 灣 發 展 貢 獻 良 多
傳 說 鄭 成 功 佔 領 臺 灣 時 , 部 隊 開 拔 至 此 , 卻 找 不 到 水 源 , 鄭 成 功 便 插 劍 入 地 , 希 望 泉 水 湧 現 , 拔 劍 後 果 然 山 泉 噴 湧 。 由 於 當 時 正 是 端 午 節 午 時 , 因 此 後 來 便 有 數 千 民 眾 , 年 年 在 端 午 節 上 山 求 取 午 時 水 。

鄭成功,這位西方人眼中的國姓爺,明室賜封的延平郡王,民間信仰廟宇中祭拜的開台聖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才,更是台灣發展史上不能被遺忘的人物。據統計,台灣共有六十三座開台聖王廟,而台南市的「延平郡王祠」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前無古人」,延平郡王祠內的一塊橫匾上所寫,這四個字已道盡鄭成功的一生: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個鄭成功。赤崁文史工作室的鄭道聰表示,明朝皇帝賜姓、清朝皇帝給他謚號,「能於不同的兩代皆受到當朝肯定的,除了鄭成功外,沒有第二人。」
對於這個現象,鄭道聰老師有一番說明。原來,延平郡王祠昔稱開山王廟,原是地方鄉民集資興建,用來祭祀鄭成功的。但因明鄭滅亡,民眾在清朝的統治下,對鄭成功只能暗中祭祀,因此廟宇改稱為「開山王廟」。一八七四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來台,基於民間對鄭成功的景仰及提倡鼓勵忠君思想,於是力表「鄭氏明之孤臣,非國朝之亂賊」,奏請朝廷改建,以追念這位明朝孤忠。
於是清政府將開山王廟擴建成一棟福州式的建築,改稱為「明延平郡王祠」,追諡「忠節」,並編入祀典,成為台灣唯一紀念民族英雄的專祠。「從民族大義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清朝皇帝了不起的地方。」鄭道聰表示,康熙皇帝的懷柔遠見讓人欽佩,雖然清廷為鄭成功建祠堂、封諡號,背後有其政治目的,但這樣的行動,卻更加確立了鄭成功的歷史地位。
我們經由開山路來到延平郡王祠,跨進門內,便見庭院中拱橋流水,涼亭綠蔭,雲牆月門,古木蒼鬱,配合青瓦朱牆,一派園林之美。頭門之前,一座近代所建的牌坊,橫批「忠肝義膽」,與頭門之後「前無古人」匾額相互輝映。
頭門內懸掛了多幅今古對聯,書法與辭藻均為一時之選。其中,由沈葆楨親撰的一幅對聯:「開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及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充分描述了鄭成功一生的境遇與貢獻。
2005-09-03 7:35 am
 西元一六六一年(明永曆十五年)四月,鄭成功率軍由中國大陸進取臺灣,次年將荷蘭人逐出臺灣。鄭氏治臺時期,在臺灣設機關、立學校,從此漢人的典章制度在臺灣奠下基礎。同時鄭氏在臺灣積極從事墾殖,爭取與各國貿易。

想搞懂~ 來這個網站吧! ..( http://contest.ks.edu.tw/%7Etaiwan/main.htm  ) ... 推薦噢!
2005-09-03 5:48 am
鄭 成 功 是 中 國 明 朝 人 , 明 亡 後 立 志 從 事 反 清 復 明 工 作 , 他 以 臺 灣 為 反 清 基 地 , 建 設 臺 灣 , 對 臺 灣 發 展 貢 獻 良 多 。
詳細解說: http://www.zhes.tn.edu.tw/webs/034/

來這看看吧^^也有圖片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48/1/z.htm
2005-09-03 5:45 am
鄭成功與台灣
圖片參考:http://www.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306/061524355.gif
07/07/2004/15:35華夏經緯網 台灣,屹立在我國東南海上的大海島,總面積(包括澎湖列島及其他附屬島嶼)35981.2平方公里,是個自然風光美麗與物產富鐃的“海中奧區”,我們親切地稱它為祖國的寶島。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這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事跡,我們尊崇為偉大的民族英雄。數百年來,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名字與寶島台灣緊密地連在一起,正因為如此,“鄭成功與台灣”成為學者們重視研究的歷史課題,併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和多部專著。我們對此歷史課題也頗感興趣,特借此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時節,撰這篇文章,以表達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崇敬。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從原始社會以來,一直同大陸有著密切聯繫。從戰國至宋元期間,大陸人稱台灣為“東魚是”、“夷洲”和“流求”,至明代後期稱為“台灣”。隨著大陸經濟聯繫日益密切,朝廷加強對澎湖、台灣行政管轄。宋代,澎湖劃歸福建路泉州府晉江縣管轄,元朝設澎湖巡檢司,台灣本島歸其管轄。降及明代,大陸沿海人民經常駕船到台灣“以規漁鹽之利”,台灣成為我國東南經濟區的組成部分。天啟年初,鄭芝龍等一幫福建人跟隨顏思齊從日本駕船航海到台灣,建立海上活動基地,從事“耕獵”生產和海上商業活動。就在此時,荷蘭與西班牙等西方殖民者東犯,侵略我國台灣。荷蘭於1589年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崛起,國力強大,積極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為了擴展海外勢力,於1602年成立“東印度聯合公司”。它是一個龐大的侵略機構。1619年,東印度公司侵佔巴達維亞(Batuvia),作為侵略東方的大本營。這個公司與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爭奪殖民地,搶佔錫蘭、麻六甲、馬來群島和香料群島,進而侵略中國。在東南沿海殺人越貨,無惡不作。荷蘭侵略者的暴行,連我們的將酋宋克(MartenSonck)也供認說:“我們在中國沿海的掠奪行為,激起了全中國的憤怒和反抗,把我們看成和謀殺者、暴君、海盜一樣”荷蘭殖民者的侵略暴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了生動的敘述:荷蘭是歐洲資本主義各國征服與掠奪地球的先鋒,“它是十七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經營殖民地的歷史,展示出一幅背信棄義、賄賂、殘殺和卑鄙行為的絕妙圖畫”。他們侵佔我國台灣後,再次展示出這幅圖畫。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台灣,竊據台南。六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灣北部,竊據雞籠、淡水。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蘭人驅走西班牙人,獨佔全臺。荷蘭侵略者在台南地區建築熱蘭遮城(Zeelandia)與普羅文查城(Provintia)兩座城堡,作為統治據點。他們在台灣實行殖民統治,對人民進行殘暴的軍事鎮壓與政治壓迫;霸佔土地,將田畝改為“王田”,苛徵田賦,掠奪大量米糧、蔗糖和鹿皮等物產,強徵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文化方面,實行殖民奴化教育,興建教堂和辦小學,用高山族語言翻譯《馬太福音》,編《耶教問答》,傳播基督教,企圖以此磨滅台灣人的民族意志。與此同時,荷蘭殖民者還不斷侵擾東南沿海,在海上搶劫中國商船。荷蘭殖民者的統治與暴行,激起台灣人民的憤恨,“土番受紅夷欺淩,每欲反噬”。漢族與高山族人民舉行多次反荷鬥爭,反抗鬥爭浪濤匯集在一起,終於在南明永歷六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九月初七日,爆發郭懷一領導的大規模反荷武裝起義,他們為“逐荷人”而戰,“誅夷千數百人”。荷蘭殖民者出動軍隊進行鎮壓,殺害起義群眾約四千人。事後,荷蘭殖民加強對台灣人民壓制。在此情勢下,台灣人民盼望鄭成功出兵台灣,趕走“紅夷”,解救他們的苦難,當時台灣流傳一首“盼星星,盼月亮,天兵哪天來”的歌謠。由於鄭成功同清軍作戰方酣,無暇東顧,十年後,他應台灣人民的要求,出兵東征,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鄭成功起兵抗清後,時刻注視荷蘭殖民者的動向,並與之進行鬥爭。郭懷一起義失敗後,他便有收復台灣的籌劃,肩負起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歷史使命。收復台灣的歷史使命之所以落在鄭成功肩上,這與當時局勢及其家庭環境有關。眾所周知,鄭芝龍是台灣早期的開發者,明天啟初年,芝龍跟隨顏思齊等人航海到台灣,建立海上活動基地。後來,芝龍受撫出仕。明崇禎四年(1631年)福建南部大旱,發生饑荒。他傾家資,救濟災民,並遷徙數萬饑民到台灣定居務農,這群開拓者手耒耜,腰刀槍,開墾島荒為農田,開闢萬頃田園。他們每年用大量糧谷向鄭家繳納田租,所以鄭成功在《復臺》詩注文說:“太師(鄭芝龍)會兵積糧於此,出仕後為紅毛荷蘭夷酋弟揆一王竊踞。”不過,台灣經鄭芝龍一番開發與經營,他擁有大片田園,有眾多舊部屬與佃戶,這就削弱了荷蘭殖民者的統治勢力,為後來鄭成功收復台灣奠定了基礎。正因為如此,故鄭芝龍囑咐子成功說:“倘不可為,台灣有如髯之安”。此話意義重大,鄭成功由此而增強台灣為“吾故土”的意識,他銘記父親這句話,抗清北伐失敗後,便決定進行戰略轉移,興師東征,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故土。永歷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台灣通事何斌到廈門,向鄭成功進自己親手繪製的台灣圖,介紹台灣狀況,陳說台灣人民飲受荷蘭殖民者欺虐的苦難,建議出兵攻取台灣。十五年正月,鄭成功在廈門召集諸將,議取台灣問題。吳豪興等人反對攻取臺,陳永華、馬信與楊朝棟等人支持收復台灣,鄭成功排除阻力,宣佈“台灣非吾親徵不可”!隨即調集軍隊和集中兵船,準備東征。三月二十三日(4月21日),鄭成功統領將士2萬5千人、戰船數百艘,從金門料羅灣揚帆東征。次日,東征船隊航行至澎湖,遇暴風受阻,軍中缺糧,面臨困難。鄭成功傳令全軍將士冒狂風大浪奮進。四月初一日,船隊駛抵鹿耳門港外,鄭成功號令將士,“勿以紅毛火炮為疑畏,當遙觀本藩益鳥首所向,銜尾而進。”船隊魚串進港,大軍在禾寮港與北線尾登陸。鄭成功東征軍到達台灣,荷蘭殖民者大為驚慌,以為他們“自天而降”。收復台灣的戰鬥從此打響。台灣人民看到他們盼望已久的鄭成功“天兵”到來,歡欣鼓舞,前來幫助登陸,參加戰鬥。荷蘭總督揆一(FrederickCoyete)看見鄭成功軍隊突然出現,驚惶萬狀,急忙派貝德爾上尉(ThomasPedel)率340名荷蘭兵前來陰擋。荷蘭兵遇到鄭成功軍隊便驚恐失措,丟槍棄甲,抱頭鼠竄。鄭成功軍士奮勇殺敵,打死上尉及180多名荷蘭兵。在鹿耳門附近海上,荷蘭軍艦仗其艦大炮多(每艦有大炮十多門),向鄭成功水師發動進攻。水師兵船雖小,每船僅有小炮二門,但將士作戰勇敢、靈活,他們以五、六艘兵船圍攻最大敵艦赫克托號(Hector),挾帶火藥跳上該艦,把它炸沉,艦上一百名荷兵也被炸飛了。其他荷艦見勢不妙,逃回巴達維亞。鄭成功乘勝進攻普羅文查城,並向荷蘭當局發出通牒,勒令他們投降,交還城堡,“如果膽敢拒絕,定將屠殺無遺!”荷蘭普羅文查要塞司令描難實叮(JacobusValetijn)自知不敵,急向總督揆一及巴達維亞總部求救;同時又派代表同鄭成功談判,先是要求鄭成功退兵,遭拒絕後,又要求保留熱蘭遮城,讓荷蘭人自由出入,亦遭拒絕。鄭成功堅決要收回台灣,他義正辭嚴地指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被你們荷蘭人侵佔,自應歸還原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此次”我是為索回原屬泉州,現應歸我所有的福摩薩土地和城堡而來,你們必須立即將城堡交出……”,立即離開台灣。如欲違抗,那就自取滅亡!描難實叮孤城援絕,於四月初六日(5月4日)獻城投降。攻克普羅文查城後,鄭成功乘勝圍攻熱蘭遮城。荷蘭總督揆一據頑抗。圈套成功採取圍城,“俟其自降”的戰略,下令在城外築壕塹,圍困城堡。在圍城期間,鄭成功親往各村社,慰撫高山族,所到之處,村民夾道歡迎。高山族人民擁戴鄭成功積極參加戰鬥,反荷聲勢更加浩大。鄭成功攻打台灣的消息傳到巴達維亞,東印度公司慌忙任命雅科布?烏考(JacobCaeuw)為司令,統領艦隊前來救援,七月十八日(8月12日)艦隊駛達台灣。龜縮在熱蘭遮城的總督揆一齣動守城軍,聯合反攻。鄭成功立即調集兵力,迎頭痛擊,大敗荷軍,燒燬荷艦二艘,奪獲炮艇三艘,擊斃艦長、尉官、護旗軍曹各一人,打死荷蘭兵128名,荷軍狼狽而逃,烏考害怕鄭成功軍隊,將軍艦轉舵逃回巴達維亞。從此荷蘭軍艦不敢復出荷蘭援軍慘敗而逃,困在城堡的荷蘭人絕望待斃。鄭成功見攻城時機已到,於十二月初六日(1662年1月25日),他親臨陣前,指揮攻城,大炮猛攻,擊毀圓堡。深夜,鄭成功命令軍士在山上架28門大炮,發炮轟城,向城堡傾瀉2千5百多發炮彈,城堡裏火焰沖天。荷蘭總督揆一與評議會議員見大勢已去,便獻城投降。受降儀式於永歷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1年2月1日)在赤嵌樓舉行。鄭成功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名義,主持受降儀式,他英姿煥發,高坐帳幕中央,全副武裝的威武衛士分排兩旁。荷蘭總督揆一與28名評議會議員脫帽向鄭成功行鞠躬禮,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帶領殘兵敗將離開台灣。至此,鄭成功勝利收復台灣,結束荷蘭人長38年的殖民統治。鄭成功領導中國軍民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這在中國與世界歷史上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鄭成功戰勝荷蘭殖民者,收複國土,台灣人民歡歌載舞,慶祝勝利。被荷蘭殖民者奴役的黑人得到解放和自由而歡呼狂舞,“黑鬼舞迴旋”。台灣人民的歡慶盛況,使全島為之沸騰,這種盛況,持續多日。十二月二十二日(2月10日),鄭成功看到軍民歡慶勝利,群情激昂,甚為喜悅,他望著昔日為荷蘭總督及評議會議員盤踞的熱蘭遮城堡上飄揚“鄭”字旗幟,心情萬分激動、興奮,隨即興賦一首史詩般的《復臺》詩,詩曰: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逐荷蘭”、“復先基”的使命業已完成,緊接而來的是,同軍民一道共甘苦,齊心協力,開發與經營台灣。二鄭成功收復台灣後,百廢待興,他動員部屬與軍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採取措施,掃清荷蘭侵略者在島上遺留下來的殖民地事物和影響。鄭成功用中華文化與制度建設台灣,發展經濟,島上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景色。(一)建立台灣地方政權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立即廢除荷蘭的評議會殖民政治制度,建立同大陸一樣的府縣地方政權機構。情況正如鄭成功孫克〖HT4”,6〗土〖KG-*3〗爽〖HT4”〗所說,祖父“率眾取海外台灣、開闢疆土,設立府縣居之”。此事,當年跟隨鄭成功東渡台灣的戶官楊英在《先王實錄》中有具體記敘:南明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初二日,驅逐荷蘭侵略的戰爭還在進行,鄭成功已著手建立台灣地方政府機構。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楊戎政為府尹,以莊文烈知天興縣事,祝敬知萬年縣事。行府尹查報田園冊,徵納口銀。改台灣(城)為安平鎮。《台灣縣誌》對當時建製作補充記敘雲:天興縣(縣治在今台灣嘉義縣佳興裏)轄台島北路,萬年縣(縣治在今高雄縣興隆裏)轄台島南路、中路之地隸在二縣之內。又設三安撫司,南、北與澎湖各一司。鄭成功逝世後,嗣王鄭經入臺,政制有更張,改東都為東寧,縣升格為州。地方基層機構,“設四方以居商賈,設裏社以宅番、漢。治漢人有州官,治番民有安撫司。鄭成功入臺後,將在廈門建立的中樞政機構與軍隊編制,移到台灣。六官(吏官,戶官,禮官、兵官、刑官、工官)遷移台灣。行使職權。軍隊五軍(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及所編制的陸軍七十二鎮與水師二十鎮入臺駐防守衛,屯田務農、駐守練兵作戰,發揮重要作用。上面引文所說鄭成功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與改台灣城為安平鎮。是一項具有政治意義的措施。赤嵌地方以赤嵌城為中心區,此城建於1650年(南明永歷四年)荷蘭殖民命名為“普羅文查”城是一座軍事要塞。鄭成功的“赤嵌城為承天府,總曰東部”[10]。台灣城也是一座軍事城堡,荷蘭殖民者侵佔台灣時,在一鯤身建築此座城堡,命名為“熱蘭遮”城。台灣人民稱它為台灣城。鄭成功在台灣建制立政,改熱蘭遮城為安平鎮,作為明延平郡王內府以居之,故“台灣人謂之王城”。安平鎮(即安海鎮)為福建泉州晉江縣海港市鎮,與台灣隔海相望,乃鄭芝龍發跡之地。芝龍出仕後,開府安平,築城墻,發展商業,通貿海外各國,使它成為“著名的商業城市”。鄭成功七歲時,父親芝龍派人往日本長崎平戶,接他回國,居住安平鎮,拜師讀書在這裡渡過青少年歲月,因此,鄭成功對安平鎮有強烈的故鄉情懷,收台灣後,特將熱蘭遮城改為安平鎮,以志“不忘故土也”)。他還在鎮城“別辟一門日‘桔'以春秋鄭國(都城)有此門也”。建此城門以“志故土”。由此可見,鄭成功身在台灣,而心裏始終不忘大陸故土。大陸故土有他與將官、軍民的同胞親人。他以大陸故土的城鎮地名,更名台灣城鎮,是為了說明台灣與大陸故土是緊密連結在一起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台灣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鄭成功雖在台灣建立府縣政權,但他與嗣王鄭經終生忠事南明永歷帝,矢志不移,因而將管轄的台灣作為永歷王朝的地方政權。鄭成功在台灣建立府縣政權後,實行法治,圖精勵治,使台島政局與社會面貌為之一新。延平郡王鄭成功既克台灣,養銳待時,與民休息,而立法嚴,犯者無赦……任賢使能,詢民疾苦,民亦守法奉公,上下輯睦,姦宄不生,而訟獄幾息矣。經立,遵用成法,民樂其業。我國歷史上有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的政治理想。鄭成功治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這種政治理想,據雲當時市肆百貨露積,“無敢盜者”。這是政治修明、社會秩序良好的具體反映。鄭成功在台灣的加一項重要政治措施是團結高山族人民,維護他們的利益。鄭成功統領大軍登陸台灣島,高山族頭領“俱來還附。藩(鄭成功)令厚宴,並賜正副士官,袍帽靴帶。由是南北路土社聞風迎附者,接踵而至。”他親臨蚊港等社相度地勢,看望四社高山族人。“駕過,土民男婦壺漿迎都塞道。”隨後,鄭成功又自領何斌與馬信等人到新港、目加麻豆巡視,土番各社俱羅列恭迎,成功賜以煙布,慰以好言,各跳躍歡舞。當時,高山族人民農耕技術極為落後,不懂使用牛耕與釣鐮之法。鄭成功採納戶官楊英建議發給犁、耙鋤等農具和耕牛,派農師教導高山族使用牛耕之法。這對高山族人民發展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由此,鄭成功與高山族人民建立良好關係,產生積極影響,共同開發、經營台灣。(二)開發台灣,發展經濟鄭成功收復台灣後,立即領導軍民進行開發台灣,發展經濟,經營農業,發展工商業,開展海外貿易,經過一番努力,島上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鄭成功在準備興師東征時向部將們說明收復台灣的目的,他說:台灣“沃野千里,……我欲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在東征數百艘兵船隊中,裝載了犁、種子及其他墾荒農耕器物,並有隨軍農夫。由此可見,鄭成功準備收復台灣故土後,在島上墾荒興農、發展農業生產。鄭成功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待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認為社會要安定、政權穩固,要“興邦固國”,應“以食為先”。在驅逐荷蘭侵略者的戰鬥還在進行時,他仿傚歷史上諸葛亮、姜維與杜預等人“寓兵於農之法”,部署軍隊屯田,從事農業生產,產糧自給。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十八日,鄭成功令諭雲: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萬世不拔基業,本藩已手辟草昧,與爾文武各官及各鎮大小將領官兵家眷,聿來胥寧,總必創建田宅口口,以遺子孫計,但一勞永逸,當以己力京(經)營,不準混佔土民及百姓現耕物業。留勇待衛旅守安平鎮,承天府二處,其餘各鎮分赴南北路按鎮發地,開荒種田。“插竹為社,斬茅為屋,圍生牛教之以犁”(21)。屯田軍士,人人動手務農,無閒逸之人。屯田制的特點為亦軍亦農,耕不忘戰,每日分派十分之一人=望,守衛,農隙訓練武事有警荷戈以戰,無警則負耒以耕。他們堅持鄭成功《復臺》詩中“開闢荊榛”的精神,迎難而進,克服毒蟲、豺狼與瘴氣,惡水的侵害,忍饑熬餓,披荊斬棘,開墾荒地為農田。經過艱苦奮鬥,屯田墾區不斷擴展,“南及鳳山、瑯王喬,北至諸羅、水沙連、半線、竹塹、雞籠等地方”。開闢大片農田,生產大量糧食,實現鄭成功要求“使野無曠土,而軍有餘糧”目標。以實例來看:鄭成功部將林鳳率所部赴曾文溪北屯田、墾荒建莊、人稱為“林鳳營”成為都聚。林鳳營附近還有新營、舊營、衛軍營與查畝營,都是當年屯田之地。鄭成功另一部將林圯率所部赴鬥六口屯田墾荒,人“名其地為林圯埔”,後成為經濟繁榮,居民數萬的大集落。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建縣治於此,名日“雲林”,“志圯功也”。連橫在《台灣通史》中讚揚鄭成功推行軍墾屯田的功效雲“開闢之功大矣哉”。為了鼓勵私人墾荒務農,鄭成功將荷蘭殖民者的“王田”改為官田,並頒布文武官員私人屯墾特諭八條,規定文武官員家眷,在承天府地區可隨人多少圈地,永為世業,在其他各處,可隨意擇地開墾建莊,照樣永為世業,以佃以漁或經商,會聽其便。一般百姓也可申請墾田建莊。特諭一再明令文武各官及諸鎮大小將領,不許混圈,侵佔百姓現耕田地,同時還規定文武各官在圈地和諸鎮大小將領官兵派撥汛地,要管理和愛惜山川陂池。“不可斧斤不時,竭澤而漁,庶後來永享無疆之利”。新墾田地三年內不起科,三年後分上、中、下三等徵收賦稅。在特諭的鼓動下,文開官員和他們的家眷,以及百姓,無不積極開荒建莊,推動台灣的開發與農業生產發展。正當鄭成功領導軍民開發經營之際,清王朝下令沿海五省“遷界”,強迫海濱居民遷入內地,致使人民流離失所,死亡相繼。鄭成功聞知,立即“馳令各處,收沿海之殘民,移我東土,開闢草菜,相助耕種”。這支數十萬人的勞動大軍東渡台灣,在開發台島與發展島上經濟發揮重大作用,做出貢獻。鄭成功謝世後,嗣王鄭經與陳永華繼承鄭成功屯田事業,前茅後勁,再接再厲,擴大屯田墾區,課稅耕種,興修水利,增加糧食產量,“於是年大豐熟,民亦富足”,。鄭成功與他的繼承人率領軍民奮力墾荒屯田,在南北兩路開闢大片田園,有人作過統計,這時期台灣所開墾的田園總共達成18453甲之多(每甲為大陸十一畝三分一厘0),興修陂圳22處,(平安、鳳山地區的陂圳十五處,農田有水利灌溉,收穫倍增,餘糧棲畝,庶物蕃盈,“民殷國富”。隨著農業的發展,促進工商業繁榮。台灣的手工業在鄭成功入臺後,才發展起來。當時數十萬軍民東渡台灣,定居創業,需要大量手工業產品。為此,鄭成功組織人力,動員工匠,“制器造艦”。“制器”,主要是興辦冶鐵業。鑄造、打制刀、鋤、犁等器具,以滿足軍民生活及農業生產之需。“造艦”,即造兵船以增強海上作戰軍力;造商船,以載運貨物,興販發展海外貿易,“時造巨艦,販運東西洋而攬其利。”至鄭經時,陳永華按鄭成功遺志,興辦了幾種手工業。他指導屯墾軍民,“插蔗煮糖”,煮糖作坊叫作“廊”,所產之糖,“廣備興販”銷往海外。為了改善軍民居住草棚茅舍狀況,滿足屯田建莊善屋及建衙署的需要,“始教民燒瓦,瓦色皆赤、故範鹹有《赤瓦之蓋》”。當時台灣的“煎鹽”味苦難食,永華改變產鹽舊法,在天興瀨口海邊築鹽埕,潑海水暴曬產鹽,“上可裕課,下資民食。”此外還有伐樟熬樟腦(熬製樟腦)、採金業等。鄭成功與鄭經繼承鄭芝龍的海商事業,在台灣大力經營海外貿易。鄭成功入臺後,清王朝嚴海禁,寸板不得入海,沿海地區“盡委而棄之”,海上交通貿易停頓。由此,鄭成功獨攬通海之利,他“通飭金、廈、銅山、達濠諸鎮,與民交易,無相詐虞,凡中國諸貨,海外之人皆仰給焉”。沿海商賈與民眾不顧海禁之令,運貨“潛通”鄭氏,供應大量各色貨物,然後再由鄭成功轉運,“通過販各國”。鄭成功通貿海外,同日本建立密切商務關係,“海外諸國,惟日本最富強,而需要中國百貨尤多……。又成功為日本婦所出,因以渭陽誼相親,有求必與,故鄭氏府藏日盈”。鄭經時,外張貿易,大興“販洋之利”,歲率數十萬金。按舊例,鄭經亦以廈門與達濠等地與內地商民交通貿易,“凡沿海內地窮民,乘夜竊負貨物入界(廈門)、雖兒童無欺……達濠貨手,聚而流通台灣,因此而物價平,洋販愈興。”永歷二十三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鄭經命洪旭造船販洋,他別遣商船前往各港,多價購船料,載到台灣,興建洋艘鳥船,載白糖,鹿皮等物,上通日本,製造銅煩,倭刀、盔甲,並鑄永歷錢下販羅、交趾、東京各處,以富國,“從此台灣日盛”。二十八年,鄭經差兵都事李德駕船往日本,鑄永歷錢並銅煩、腰刀、器械,“以資兵用”,令戶都事楊賢督造洋船,興販羅、咬留吧、呂宋等國,“以資民食”。當時台灣與日本的交通貿易關係最為密切,錦舍船,東寧船載貨往來日本不絕於海。鄭經為招來外國商人,特辟雞籠為商埠,城中有福州街,據說同日商人交易的場所,日本商人在這裡受禮待,許其僑居。是年八月,英國兩艘商船駛抵安平,求通商,鄭經命禮官接待,許開安平與廈門為通商港口。此時,歐洲國家在遠東的葡萄牙、荷蘭與西班牙“皆與台灣貿易,歲率數十萬金”。歐洲商人在台灣購買大宗“中國各貨”,載運回本國發賣,以牟利。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成為遠東的世界貿易中心。由此可見,鄭成功與鄭經所行海外通商之策,“裨益國計民生者甚大。”當時台灣,“萬庶俱來”,軍費與行政、社會建設等項財政支出巨大,因興“通洋之利”,“故財用不匱”。由於通洋利溥,可增加財政收入,有條件實行“輕徭薄賦”之政,使民安居樂業,“故漳、泉人爭附之”。“從此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三)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在歷史上,台灣曾經被人視為“海上荒島”,是因為島上經濟發展比較遲慢,文化教育未興。鄭成功經營台灣就是要改變其落後狀況。他“肇啟東土——勸學屯田,規模宏遠”。“勸學”目的在於興辦與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要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就得依靠文人儒士。鄭成功自海上起兵抗清以來,一向禮賢納士,忠義士大夫與文化儒士爭附其麾下。入臺後,“士大夫之東渡者蓋八百餘人”。他們到台灣備受鄭成功禮待,抗清志士太仆少即沈光文流落台島。鄭成功入臺後,“知光文在,大喜,以客禮見。”隨後,又有一批遺老儒士入臺。鄭成功,“令麾下致餼且以田宅瞻之”。這批人成為台灣鄭氏“幕府之多士”,他們在島上吹起一股強勁文風。鄭成功本人是文人,他的文章為“宇宙之文”,詩乃“稀世珍寶”。入臺後“頗事呤詠”,戰勝荷蘭侵略者的〈復臺〉詩“是一首正氣滿乾坤,光輝耀日月的詩作”。從歷史時空來說,這首詩遠勝岳飛的〈滿江紅〉詞,為我國詩詞史上的傑作。在鄭成功的推動下,沈光文也詩文“鳴海上”。“一時避亂之士,眷懷故國,憑吊河山,抒寫唱酬,語多激楚,、君子傷焉”。他們的詩作雖比不上〈復臺〉詩,但也是激昂悲壯的詩作。嗣王鄭經也是一位能詩善文的人,他的書文“曲稱其體”。從此,台灣“文運勃興”。鄭成功收復台灣,制度初建,休兵息民,未遑,設立學校,他的“勸學”遺志,由其繼承人加以實現。永歷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八月,陳永華向鄭經請建聖廟、立學校,並陳述此舉的迫切性與重要意義,他說:“夫逸居無教,則近乎禽獸——自當速行教化,以造人才,庶國有賢士,邦以永寧,而世運日昌矣。”鄭經從其議。於是擇地寧南坊,建明倫堂,翌年正月,聖廟建成,人稱“全臺首學”。鄭經以陳永華為學院,葉亨為國子助教,招生員教之,育之,“臺人自是始奮學”。其時,大陸鴻博儒士懷挾圖書,奔集幕府,橫經講學,以教秀士,於是“洋洋乎,濟濟乎盛於一時矣,”與此同時,又命各社設學校,聘請內地通儒以教子弟。規定兒童八歲入小學,課以經史文章。沈光文後來變服為僧,在羅漢門結茅以居,執教目加溜灣“番社”用漢文教授高山族子弟,傳授醫學知識,作出貢獻。辦學造才,拔其優者,當官任職,是提高官員政治素質和理政能力的有效途徑和辦法。鄭經將父親鄭成功的招賢納士,改變為科班選拔秀士,即在台灣推行科舉考試製度,規定天興、萬年二州三年一試,州試有名者移府,府試有名者移院,各試策論,取進者入太學。三年大試。拔其尤者,補六科內都事。在台灣推行科舉制度,將島上的政治納入大陸的政治體系,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舉措。從此,台灣的文化教育事業日益興盛,形成和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一脈相承的關係。三鄭成功在台灣建立同大陸一樣的政治制度及府縣行政機構。有些人不理解鄭成功建政的用意及其政權的性質。有人說他置六官“多僭帝制”,有的歷史研究者則認為他在台灣“建國”這種說法是不符歷史事實的。因為台灣鄭氏政權係於明朝,鄭成功將它作為歸屬大陸的地方政府。他及其繼承人始終奉尊明正朔,翊戴南明永歷帝,“奉朔勿替”,鑄造與使用永歷錢,刊行“永歷大統歷”。他們是永歷帝之臣,“鄭氏之時,朔望必朝,每有封拜,輒朝北向,望永歷帝座疏而焚之。君雖不在,不敢忘也”。對此,清初鄭成功同邑人夏琳在《閩海紀要》書中評論說,鄭成功“雖位極人臣……終其世不敢稱王(稱帝)。將卒之年,遙傳明主遇害,有勸其改年者。答曰:皇上西狩,存亡未卜,何忍改年?終身奉尊正朔”。他臨終時,在書室拜讀明太祖朱元璋祖訓,嘆說沒有面見先帝而逝。清朝康熙皇帝讚賞鄭成功的忠貞氣節。清朝統一台灣後,康熙皇帝即下詔書說:“鄭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鄭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並親撰輓聯,稱鄭成功為“海外孤忠”,賜“忠臣”匾,高挂在鄭成功故鄉石井鄭氏宗祠中堂,以表彰這位高風亮節的“海外孤忠”。我們在文章開頭說過,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是鄭成功一生中最光輝的事跡。對此,海峽兩岸學者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是我國人民第一次戰勝西方侵略者的戰鬥,是我國人民第一次趕走西方殖民者,收復祖國神聖領土台灣的行動,“是中國人第一次收回歐洲人的殖民地”。鄭成功是這次軍事行動的統帥,他領導中國軍民打敗當時西方最強大的荷蘭侵略者,“於是鄭成功之威名,震乎環宇”。此後,荷蘭與西班牙殖民者不敢再凱視台灣。趕走侵略者,台灣人民得以致力發展經濟、文化、促進本島社會繁榮昌盛。對鄭成功率領數十萬軍民開發與經營台灣的業績,後人謳歌讚頌,學者予以充分肯定。連橫在《台灣通史》中稱頌鄭成功領導軍民開發台灣,發展經濟,造福人民的豐功偉績:台灣固海上荒島,我先民入而拓之,以長育子孫,至今是賴……(環境險惡)而我先民乃冒險而進,剪除荊棘,以辟田疇,成都聚,為子孫百年大計者,其功豈可泯哉?延平入臺,建號東都,經立,改名東寧,是則我民族所肇造,而保守勿替者。然則我臺人當溯其本,右啟後人,以毋忘蓽路藍縷之功也。對此,章炳麟在為《台灣通史》作序時,也發出同樣的讚頌聲:“偉哉!鄭延平之啟台灣也”!十多年前,台灣史跡研究中心編輯一部《鄭成功全傳》學術專著,陳三井先生錄出一篇題為《不朽的志業與精神》,副題《鄭成功的驅荷與開臺》,文中立論頗有見地,甚具新意。他說,“鄭成功的驅荷是有其長遠打算的,而其在台灣的拓展與建樹也同樣具有永垂萬世的意義。”鄭成功領導數十萬軍民進行大規模屯墾,發展農業生產,為台灣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在政治方面,鄭成功建立中國人自已的政府,除原設的吏、戶、禮、兵、刑、工六官外,“並依照中國傳統的行政制度,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府即承天府,縣叫天興、萬年,以新港溪為二縣分界。這裡台灣設置郡縣的開始……而郡縣制度始源於中國,是中華文化的一環,台灣一向孤懸海外,甫入版圖,立即行使郡縣制,足以說明吾土吾民,台灣與大陸兩者血肉相連,文化相承的親密關係。”這裡還應補充說明一點的是,鄭成功入臺後,台灣人不再進荷蘭人辦的教堂,不再讀《耶教問答》和《摩西十誡》。為取代荷蘭人的宗教教育,鄭成功採取措施在島上傳播儒家學說,他招賢納士,禮待從大陸東渡台灣的鴻儒博士,讓他們講授經史;他倡導漢人與高山族子弟“勸學”。至鄭經時,繼承鄭成功遺志,在台灣推行大陸的學校與科舉制度,設學校,培育人才,舉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授官任職,以整飭吏治。對此,陳三井在其論文中作了頗具說明服力的論述:鄭成功“把大陸制度文化移植到台灣來,成為引導台灣社會發展的一種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就是堅毅不拔氣概、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與革命精神、愛國精神他引用德國學者魏斯(DrAlbrechtWirth)的話說:對於台灣,中國血統和文化的移入,“是一件劃進代的事件”,這事件在本島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為鄭成功開臺,在島上“樹立各項宏規,為台灣未來的各項建設與發展奠下基礎……”。最後,陳三井先生說:“回顧我先人在台灣的發展和經營,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貢獻,特別值得我們的追憶和推崇”鄭成功開發台灣,為國家捍衛疆土,為台灣人民造福,蔭及後代子孫,因而尊稱為“開臺聖王”、“臺陽初祖”、“開臺第一偉人”。“有功德於民則祠”。鄭成功逝世後,台灣人民緬懷這位開臺偉人,建祠奉祀,據統計,全臺鄭成功神廟共有二百數十座,年節祭奠,長年香火不斷。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福建將軍文煜、總督李鶴年、巡撫王凱泰、船政大臣沈葆楨等奏請朝廷為鄭成功追謚建祠,“以順輿情”,褒忠節。隨即在台南興建延平郡王祠。前年,世界鄭氏宗親總會籌集鉅資,在台北市興建一座規模宏偉壯觀的鄭成功廟,以緬懷先賢的忠精愛國精神及其開臺豐功偉績。台灣興建如此眾多鄭成功神廟,而且廟裏香火長年旺盛,堪稱奇觀。實際上,這種現象已經超越宗教,賦具更深廣涵意和現實意義。台灣人民崇敬鄭成功,而將他當作神奉祀,用《台灣通史》作者連橫的話來說:它象徵這位開臺大神“永鎮茲土矣”,永鎮寶島台灣。
2005-09-03 5:45 am
台灣,屹立在我國東南海上的大海島,總面積(包括澎湖列島及其他附屬島嶼)35981.2平方公里,是個自然風光美麗與物產富鐃的“海中奧區”,我們親切地稱它為祖國的寶島。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這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事跡,我們尊崇為偉大的民族英雄。數百年來,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名字與寶島台灣緊密地連在一起,正因為如此,“鄭成功與台灣”成為學者們重視研究的歷史課題,併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和多部專著。我們對此歷史課題也頗感興趣,特借此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時節,撰這篇文章,以表達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崇敬。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從原始社會以來,一直同大陸有著密切聯繫。從戰國至宋元期間,大陸人稱台灣為“東魚是”、“夷洲”和“流求”,至明代後期稱為“台灣”。隨著大陸經濟聯繫日益密切,朝廷加強對澎湖、台灣行政管轄。宋代,澎湖劃歸福建路泉州府晉江縣管轄,元朝設澎湖巡檢司,台灣本島歸其管轄。降及明代,大陸沿海人民經常駕船到台灣“以規漁鹽之利”,台灣成為我國東南經濟區的組成部分。天啟年初,鄭芝龍等一幫福建人跟隨顏思齊從日本駕船航海到台灣,建立海上活動基地,從事“耕獵”生產和海上商業活動。就在此時,荷蘭與西班牙等西方殖民者東犯,侵略我國台灣。

荷蘭於1589年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崛起,國力強大,積極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為了擴展海外勢力,於1602年成立“東印度聯合公司”。它是一個龐大的侵略機構。1619年,東印度公司侵佔巴達維亞(Batuvia),作為侵略東方的大本營。這個公司與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爭奪殖民地,搶佔錫蘭、麻六甲、馬來群島和香料群島,進而侵略中國。在東南沿海殺人越貨,無惡不作。荷蘭侵略者的暴行,連我們的將酋宋克(MartenSonck)也供認說:“我們在中國沿海的掠奪行為,激起了全中國的憤怒和反抗,把我們看成和謀殺者、暴君、海盜一樣”荷蘭殖民者的侵略暴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了生動的敘述:荷蘭是歐洲資本主義各國征服與掠奪地球的先鋒,“它是十七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經營殖民地的歷史,展示出一幅背信棄義、賄賂、殘殺和卑鄙行為的絕妙圖畫”。他們侵佔我國台灣後,再次展示出這幅圖畫。

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台灣,竊據台南。六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灣北部,竊據雞籠、淡水。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蘭人驅走西班牙人,獨佔全臺。荷蘭侵略者在台南地區建築熱蘭遮城(Zeelandia)與普羅文查城(Provintia)兩座城堡,作為統治據點。他們在台灣實行殖民統治,對人民進行殘暴的軍事鎮壓與政治壓迫;霸佔土地,將田畝改為“王田”,苛徵田賦,掠奪大量米糧、蔗糖和鹿皮等物產,強徵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文化方面,實行殖民奴化教育,興建教堂和辦小學,用高山族語言翻譯《馬太福音》,編《耶教問答》,傳播基督教,企圖以此磨滅台灣人的民族意志。與此同時,荷蘭殖民者還不斷侵擾東南沿海,在海上搶劫中國商船。荷蘭殖民者的統治與暴行,激起台灣人民的憤恨,“土番受紅夷欺淩,每欲反噬”。漢族與高山族人民舉行多次反荷鬥爭,反抗鬥爭浪濤匯集在一起,終於在南明永歷六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九月初七日,爆發郭懷一領導的大規模反荷武裝起義,他們為“逐荷人”而戰,“誅夷千數百人”。荷蘭殖民者出動軍隊進行鎮壓,殺害起義群眾約四千人。事後,荷蘭殖民加強對台灣人民壓制。在此情勢下,台灣人民盼望鄭成功出兵台灣,趕走“紅夷”,解救他們的苦難,當時台灣流傳一首“盼星星,盼月亮,天兵哪天來”的歌謠。由於鄭成功同清軍作戰方酣,無暇東顧,十年後,他應台灣人民的要求,出兵東征,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鄭成功起兵抗清後,時刻注視荷蘭殖民者的動向,並與之進行鬥爭。郭懷一起義失敗後,他便有收復台灣的籌劃,肩負起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歷史使命。

收復台灣的歷史使命之所以落在鄭成功肩上,這與當時局勢及其家庭環境有關。眾所周知,鄭芝龍是台灣早期的開發者,明天啟初年,芝龍跟隨顏思齊等人航海到台灣,建立海上活動基地。後來,芝龍受撫出仕。明崇禎四年(1631年)福建南部大旱,發生饑荒。他傾家資,救濟災民,並遷徙數萬饑民到台灣定居務農,這群開拓者手耒耜,腰刀槍,開墾島荒為農田,開闢萬頃田園。他們每年用大量糧谷向鄭家繳納田租,所以鄭成功在《復臺》詩注文說:“太師(鄭芝龍)會兵積糧於此,出仕後為紅毛荷蘭夷酋弟揆一王竊踞。”不過,台灣經鄭芝龍一番開發與經營,他擁有大片田園,有眾多舊部屬與佃戶,這就削弱了荷蘭殖民者的統治勢力,為後來鄭成功收復台灣奠定了基礎。正因為如此,故鄭芝龍囑咐子成功說:“倘不可為,台灣有如髯之安”。此話意義重大,鄭成功由此而增強台灣為“吾故土”的意識,他銘記父親這句話,抗清北伐失敗後,便決定進行戰略轉移,興師東征,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故土。

永歷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台灣通事何斌到廈門,向鄭成功進自己親手繪製的台灣圖,介紹台灣狀況,陳說台灣人民飲受荷蘭殖民者欺虐的苦難,建議出兵攻取台灣。十五年正月,鄭成功在廈門召集諸將,議取台灣問題。吳豪興等人反對攻取臺,陳永華、馬信與楊朝棟等人支持收復台灣,鄭成功排除阻力,宣佈“台灣非吾親徵不可”!隨即調集軍隊和集中兵船,準備東征。三月二十三日(4月21日),鄭成功統領將士2萬5千人、戰船數百艘,從金門料羅灣揚帆東征。次日,東征船隊航行至澎湖,遇暴風受阻,軍中缺糧,面臨困難。鄭成功傳令全軍將士冒狂風大浪奮進。四月初一日,船隊駛抵鹿耳門港外,鄭成功號令將士,“勿以紅毛火炮為疑畏,當遙觀本藩益鳥首所向,銜尾而進。”船隊魚串進港,大軍在禾寮港與北線尾登陸。鄭成功東征軍到達台灣,荷蘭殖民者大為驚慌,以為他們“自天而降”。收復台灣的戰鬥從此打響。

台灣人民看到他們盼望已久的鄭成功“天兵”到來,歡欣鼓舞,前來幫助登陸,參加戰鬥。荷蘭總督揆一(FrederickCoyete)看見鄭成功軍隊突然出現,驚惶萬狀,急忙派貝德爾上尉(ThomasPedel)率340名荷蘭兵前來陰擋。荷蘭兵遇到鄭成功軍隊便驚恐失措,丟槍棄甲,抱頭鼠竄。鄭成功軍士奮勇殺敵,打死上尉及180多名荷蘭兵。在鹿耳門附近海上,荷蘭軍艦仗其艦大炮多(每艦有大炮十多門),向鄭成功水師發動進攻。水師兵船雖小,每船僅有小炮二門,但將士作戰勇敢、靈活,他們以五、六艘兵船圍攻最大敵艦赫克托號(Hector),挾帶火藥跳上該艦,把它炸沉,艦上一百名荷兵也被炸飛了。其他荷艦見勢不妙,逃回巴達維亞。鄭成功乘勝進攻普羅文查城,並向荷蘭當局發出通牒,勒令他們投降,交還城堡,“如果膽敢拒絕,定將屠殺無遺!”荷蘭普羅文查要塞司令描難實叮(JacobusValetijn)自知不敵,急向總督揆一及巴達維亞總部求救;同時又派代表同鄭成功談判,先是要求鄭成功退兵,遭拒絕後,又要求保留熱蘭遮城,讓荷蘭人自由出入,亦遭拒絕。鄭成功堅決要收回台灣,他義正辭嚴地指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被你們荷蘭人侵佔,自應歸還原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此次”我是為索回原屬泉州,現應歸我所有的福摩薩土地和城堡而來,你們必須立即將城堡交出……”,立即離開台灣。如欲違抗,那就自取滅亡!描難實叮孤城援絕,於四月初六日(5月4日)獻城投降。攻克普羅文查城後,鄭成功乘勝圍攻熱蘭遮城。荷蘭總督揆一據頑抗。圈套成功採取圍城,“俟其自降”的戰略,下令在城外築壕塹,圍困城堡。

在圍城期間,鄭成功親往各村社,慰撫高山族,所到之處,村民夾道歡迎。高山族人民擁戴鄭成功積極參加戰鬥,反荷聲勢更加浩大。

鄭成功攻打台灣的消息傳到巴達維亞,東印度公司慌忙任命雅科布?烏考(JacobCaeuw)為司令,統領艦隊前來救援,七月十八日(8月12日)艦隊駛達台灣。龜縮在熱蘭遮城的總督揆一齣動守城軍,聯合反攻。鄭成功立即調集兵力,迎頭痛擊,大敗荷軍,燒燬荷艦二艘,奪獲炮艇三艘,擊斃艦長、尉官、護旗軍曹各一人,打死荷蘭兵128名,荷軍狼狽而逃,烏考害怕鄭成功軍隊,將軍艦轉舵逃回巴達維亞。從此荷蘭軍艦不敢復出

荷蘭援軍慘敗而逃,困在城堡的荷蘭人絕望待斃。鄭成功見攻城時機已到,於十二月初六日(1662年1月25日),他親臨陣前,指揮攻城,大炮猛攻,擊毀圓堡。深夜,鄭成功命令軍士在山上架28門大炮,發炮轟城,向城堡傾瀉2千5百多發炮彈,城堡裏火焰沖天。荷蘭總督揆一與評議會議員見大勢已去,便獻城投降。受降儀式於永歷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1年2月1日)在赤嵌樓舉行。鄭成功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名義,主持受降儀式,他英姿煥發,高坐帳幕中央,全副武裝的威武衛士分排兩旁。荷蘭總督揆一與28名評議會議員脫帽向鄭成功行鞠躬禮,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帶領殘兵敗將離開台灣。至此,鄭成功勝利收復台灣,結束荷蘭人長38年的殖民統治。

鄭成功領導中國軍民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這在中國與世界歷史上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鄭成功戰勝荷蘭殖民者,收複國土,台灣人民歡歌載舞,慶祝勝利。被荷蘭殖民者奴役的黑人得到解放和自由而歡呼狂舞,“黑鬼舞迴旋”。台灣人民的歡慶盛況,使全島為之沸騰,這種盛況,持續多日。十二月二十二日(2月10日),鄭成功看到軍民歡慶勝利,群情激昂,甚為喜悅,他望著昔日為荷蘭總督及評議會議員盤踞的熱蘭遮城堡上飄揚“鄭”字旗幟,心情萬分激動、興奮,隨即興賦一首史詩般的《復臺》詩,詩曰:

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

茹苦間關不忍離。

“逐荷蘭”、“復先基”的使命業已完成,緊接而來的是,同軍民一道共甘苦,齊心協力,開發與經營台灣。



二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百廢待興,他動員部屬與軍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採取措施,掃清荷蘭侵略者在島上遺留下來的殖民地事物和影響。鄭成功用中華文化與制度建設台灣,發展經濟,島上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景色。

(一)建立台灣地方政權

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立即廢除荷蘭的評議會殖民政治制度,建立同大陸一樣的府縣地方政權機構。情況正如鄭成功孫克〖HT4”,6〗土〖KG-*3〗爽〖HT4”〗所說,祖父“率眾取海外台灣、開闢疆土,設立府縣居之”。此事,當年跟隨鄭成功東渡台灣的戶官楊英在《先王實錄》中有具體記敘:南明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初二日,驅逐荷蘭侵略的戰爭還在進行,鄭成功已著手建立台灣地方政府機構。

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楊戎政為府尹,以莊文烈知天興縣事,祝敬知萬年縣事。行府尹查報田園冊,徵納口銀。改台灣(城)為安平鎮。《台灣縣誌》對當時建製作補充記敘雲:天興縣(縣治在今台灣嘉義縣佳興裏)轄台島北路,萬年縣(縣治在今高雄縣興隆裏)轄台島南路、中路之地隸在二

縣之內。又設三安撫司,南、北與澎湖各一司。鄭成功逝世後,嗣王鄭經入臺,政制有更張,改東都為東寧,縣升格為州。地方基層機構,“設四方以居商賈,設裏社以宅番、漢。治漢人有州官,治番民有安撫司。

鄭成功入臺後,將在廈門建立的中樞政機構與軍隊編制,移到台灣。六官(吏官,戶官,禮官、兵官、刑官、工官)遷移台灣。行使職權。軍隊五軍(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及所編制的陸軍七十二鎮與水師二十鎮入臺駐防守衛,屯田務農、駐守練兵作戰,發揮重要作用。

上面引文所說鄭成功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與改台灣城為安平鎮。是一項具有政治意義的措施。赤嵌地方以赤嵌城為中心區,此城建於1650年(南明永歷四年)荷蘭殖民命名為“普羅文查”城是一座軍事要塞。鄭成功的“赤嵌城為承天府,總曰東部”[10]。台灣城也是一座軍事城堡,荷蘭殖民者侵佔台灣時,在一鯤身建築此座城堡,命名為“熱蘭遮”城。台灣人民稱它為台灣城。鄭成功在台灣建制立政,改熱蘭遮城為安平鎮,作為明延平郡王內府以居之,故“台灣人謂之王城”。安平鎮(即安海鎮)為福建泉州晉江縣海港市鎮,與台灣隔海相望,乃鄭芝龍發跡之地。芝龍出仕後,開府安平,築城墻,發展商業,通貿海外各國,使它成為“著名的商業城市”。鄭成功七歲時,父親芝龍派人往日本長崎平戶,接他回國,居住安平鎮,拜師讀書在這裡渡過青少年歲月,因此,鄭成功對安平鎮有強烈的故鄉情懷,收台灣後,特將熱蘭遮城改為安平鎮,以志“不忘故土也”)。他還在鎮城“別辟一門日‘桔'以春秋鄭國(都城)有此門也”。建此城門以“志故土”。由此可見,鄭成功身在台灣,而心裏始終不忘大陸故土。大陸故土有他與將官、軍民的同胞親人。他以大陸故土的城鎮地名,更名台灣城鎮,是為了說明台灣與大陸故土是緊密連結在一起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台灣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鄭成功雖在台灣建立府縣政權,但他與嗣王鄭經終生忠事南明永歷帝,矢志不移,因而將管轄的台灣作為永歷王朝的地方政權。

鄭成功在台灣建立府縣政權後,實行法治,圖精勵治,使台島政局與社會面貌為之一新。

延平郡王鄭成功既克台灣,養銳待時,與民休息,而立法嚴,犯者無赦……任賢使能,詢民疾苦,民亦守法奉公,上下輯睦,姦宄不生,而訟獄幾息矣。經立,遵用成法,民樂其業。

我國歷史上有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的政治理想。鄭成功治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這種政治理想,據雲當時市肆百貨露積,“無敢盜者”。這是政治修明、社會秩序良好的具體反映。

鄭成功在台灣的加一項重要政治措施是團結高山族人民,維護他們的利益。鄭成功統領大軍登陸台灣島,高山族頭領“俱來還附。藩(鄭成功)令厚宴,並賜正副士官,袍帽靴帶。由是南北路土社聞風迎附者,接踵而至。”他親臨蚊港等社相度地勢,看望四社高山族人。“駕過,土民男婦壺漿迎都塞道。”隨後,鄭成功又自領何斌與馬信等人到新港、目加麻豆巡視,土番各社俱羅列恭迎,成功賜以煙布,慰以好言,各跳躍歡舞。當時,高山族人民農耕技術極為落後,不懂使用牛耕與釣鐮之法。鄭成功採納戶官楊英建議發給犁、耙鋤等農具和耕牛,派農師教導高山族使用牛耕之法。這對高山族人民發展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由此,鄭成功與高山族人民建立良好關係,產生積極影響,共同開發、經營台灣。

(二)開發台灣,發展經濟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立即領導軍民進行開發台灣,發展經濟,經營農業,發展工商業,開展海外貿易,經過一番努力,島上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鄭成功在準備興師東征時向部將們說明收復台灣的目的,他說:台灣“沃野千里,……我欲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在東征數百艘兵船隊中,裝載了犁、種子及其他墾荒農耕器物,並有隨軍農夫。由此可見,鄭成功準備收復台灣故土後,在島上墾荒興農、發展農業生產。

鄭成功以政治家的眼光看待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認為社會要安定、政權穩固,要“興邦固國”,應“以食為先”。在驅逐荷蘭侵略者的戰鬥還在進行時,他仿傚歷史上諸葛亮、姜維與杜預等人“寓兵於農之法”,部署軍隊屯田,從事農業生產,產糧自給。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十八日,鄭成功令諭雲:

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萬世不拔基業,本藩已手辟草昧,與爾文武各官及各鎮大小將領官兵家眷,聿來胥寧,總必創建田宅口口,以遺子孫計,但一勞永逸,當以己力京(經)營,不準混佔土民及百姓現耕物業。

留勇待衛旅守安平鎮,承天府二處,其餘各鎮分赴南北路按鎮發地,開荒種田。“插竹為社,斬茅為屋,圍生牛教之以犁”(21)。屯田軍士,人人動手務農,無閒逸之人。屯田制的特點為亦軍亦農,耕不忘戰,每日分派十分之一人=望,守衛,農隙訓練武事有警荷戈以戰,無警則負耒以耕。他們堅持鄭成功《復臺》詩中“開闢荊榛”的精神,迎難而進,克服毒蟲、豺狼與瘴氣,惡水的侵害,忍饑熬餓,披荊斬棘,開墾荒地為農田。經過艱苦奮鬥,屯田墾區不斷擴展,“南及鳳山、瑯王喬,北至諸羅、水沙連、半線、竹塹、雞籠等地方”。開闢大片農田,生產大量糧食,實現鄭成功要求“使野無曠土,而軍有餘糧”目標。以實例來看:鄭成功部將林鳳率所部赴曾文溪北屯田、墾荒建莊、人稱為“林鳳營”成為都聚。林鳳營附近還有新營、舊營、衛軍營與查畝營,都是當年屯田之地。鄭成功另一部將林圯率所部赴鬥六口屯田墾荒,人“名其地為林圯埔”,後成為經濟繁榮,居民數萬的大集落。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建縣治於此,名日“雲林”,“志圯功也”。連橫在《台灣通史》中讚揚鄭成功推行軍墾屯田的功效雲“開闢之功大矣哉”。為了鼓勵私人墾荒務農,鄭成功將荷蘭殖民者的“王田”改為官田,並頒布文武官員私人屯墾特諭八條,規定文武官員家眷,在承天府地區可隨人多少圈地,永為世業,在其他各處,可隨意擇地開墾建莊,照樣永為世業,以佃以漁或經商,會聽其便。一般百姓也可申請墾田建莊。特諭一再明令文武各官及諸鎮大小將領,不許混圈,侵佔百姓現耕田地,同時還規定文武各官在圈地和諸鎮大小將領官兵派撥汛地,要管理和愛惜山川陂池。“不可斧斤不時,竭澤而漁,庶後來永享無疆之利”。新墾田地三年內不起科,三年後分上、中、下三等徵收賦稅。在特諭的鼓動下,文開官員和他們的家眷,以及百姓,無不積極開荒建莊,推動台灣的開發與農業生產發展。

正當鄭成功領導軍民開發經營之際,清王朝下令沿海五省“遷界”,強迫海濱居民遷入內地,致使人民流離失所,死亡相繼。鄭成功聞知,立即“馳令各處,收沿海之殘民,移我東土,開闢草菜,相助耕種”。這支數十萬人的勞動大軍東渡台灣,在開發台島與發展島上經濟發揮重大作用,做出貢獻。

鄭成功謝世後,嗣王鄭經與陳永華繼承鄭成功屯田事業,前茅後勁,再接再厲,擴大屯田墾區,課稅耕種,興修水利,增加糧食產量,“於是年大豐熟,民亦富足”,。鄭成功與他的繼承人率領軍民奮力墾荒屯田,在南北兩路開闢大片田園,有人作過統計,這時期台灣所開墾的田園總共達成18453甲之多(每甲為大陸十一畝三分一厘0),興修陂圳22處,(平安、鳳山地區的陂圳十五處,農田有水利灌溉,收穫倍增,餘糧棲畝,庶物蕃盈,“民殷國富”。

隨著農業的發展,促進工商業繁榮。

台灣的手工業在鄭成功入臺後,才發展起來。當時數十萬軍民東渡台灣,定居創業,需要大量手工業產品。為此,鄭成功組織人力,動員工匠,“制器造艦”。“制器”,主要是興辦冶鐵業。鑄造、打制刀、鋤、犁等器具,以滿足軍民生活及農業生產之需。“造艦”,即造兵船以增強海上作戰軍力;造商船,以載運貨物,興販發展海外貿易,“時造巨艦,販運東西洋而攬其利。”至鄭經時,陳永華按鄭成功遺志,興辦了幾種手工業。他指導屯墾軍民,“插蔗煮糖”,煮糖作坊叫作“廊”,所產之糖,“廣備興販”銷往海外。為了改善軍民居住草棚茅舍狀況,滿足屯田建莊善屋及建衙署的需要,“始教民燒瓦,瓦色皆赤、故範鹹有《赤瓦之蓋》”。當時台灣的“煎鹽”味苦難食,永華改變產鹽舊法,在天興瀨口海邊築鹽埕,潑海水暴曬產鹽,“上可裕課,下資民食。”此外還有伐樟熬樟腦(熬製樟腦)、採金業等。鄭成功與鄭經繼承鄭芝龍的海商事業,在台灣大力經營海外貿易。鄭成功入臺後,清王朝嚴海禁,寸板不得入海,沿海地區“盡委而棄之”,海上交通貿易停頓。由此,鄭成功獨攬通海之利,他“通飭金、廈、銅山、達濠諸鎮,與民交易,無相詐虞,凡中國諸貨,海外之人皆仰給焉”。沿海商賈與民眾不顧海禁之令,運貨“潛通”鄭氏,供應大量各色貨物,然後再由鄭成功轉運,“通過販各國”。鄭成功通貿海外,同日本建立密切商務關係,“海外諸國,惟日本最富強,而需要中國百貨尤多……。又成功為日本婦所出,因以渭陽誼相親,有求必與,故鄭氏府藏日盈”。鄭經時,外張貿易,大興“販洋之利”,歲率數十萬金。按舊例,鄭經亦以廈門與達濠等地與內地商民交通貿易,“凡沿海內地窮民,乘夜竊負貨物入界(廈門)、雖兒童無欺……達濠貨手,聚而流通台灣,因此而物價平,洋販愈興。”永歷二十三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鄭經命洪旭造船販洋,他別遣商船前往各港,多價購船料,載到台灣,興建洋艘鳥船,載白糖,鹿皮等物,上通日本,製造銅煩,倭刀、盔甲,並鑄永歷錢下販羅、交趾、東京各處,以富國,“從此台灣日盛”。二十八年,鄭經差兵都事李德駕船往日本,鑄永歷錢並銅煩、腰刀、器械,“以資兵用”,令戶都事楊賢督造洋船,興販羅、咬留吧、呂宋等國,“以資民食”。當時台灣與日本的交通貿易關係最為密切,錦舍船,東寧船載貨往來日本不絕於海。鄭經為招來外國商人,特辟雞籠為商埠,城中有福州街,據說同日商人交易的場所,日本商人在這裡受禮待,許其僑居。是年八月,英國兩艘商船駛抵安平,求通商,鄭經命禮官接待,許開安平與廈門為通商港口。此時,歐洲國家在遠東的葡萄牙、荷蘭與西班牙“皆與台灣貿易,歲率數十萬金”。歐洲商人在台灣購買大宗“中國各貨”,載運回本國發賣,以牟利。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成為遠東的世界貿易中心。由此可見,鄭成功與鄭經所行海外通商之策,“裨益國計民生者甚大。”當時台灣,“萬庶俱來”,軍費與行政、社會建設等項財政支出巨大,因興“通洋之利”,“故財用不匱”。由於通洋利溥,可增加財政收入,有條件實行“輕徭薄賦”之政,使民安居樂業,“故漳、泉人爭附之”。“從此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三)興辦文化教育事業

在歷史上,台灣曾經被人視為“海上荒島”,是因為島上經濟發展比較遲慢,文化教育未興。鄭成功經營台灣就是要改變其落後狀況。他“肇啟東土——勸學屯田,規模宏遠”。“勸學”目的在於興辦與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要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就得依靠文人儒士。鄭成功自海上起兵抗清以來,一向禮賢納士,忠義士大夫與文化儒士爭附其麾下。入臺後,“士大夫之東渡者蓋八百餘人”。他們到台灣備受鄭成功禮待,抗清志士太仆少即沈光文流落台島。鄭成功入臺後,“知光文在,大喜,以客禮見。”隨後,又有一批遺老儒士入臺。鄭成功,“令麾下致餼且以田宅瞻之”。這批人成為台灣鄭氏“幕府之多士”,他們在島上吹起一股強勁文風。鄭成功本人是文人,他的文章為“宇宙之文”,詩乃“稀世珍寶”。入臺後“頗事呤詠”,戰勝荷蘭侵略者的〈復臺〉詩“是一首正氣滿乾坤,光輝耀日月的詩作”。從歷史時空來說,這首詩遠勝岳飛的〈滿江紅〉詞,為我國詩詞史上的傑作。在鄭成功的推動下,沈光文也詩文“鳴海上”。“一時避亂之士,眷懷故國,憑吊河山,抒寫唱酬,語多激楚,、君子傷焉”。他們的詩作雖比不上〈復臺〉詩,但也是激昂悲壯的詩作。嗣王鄭經也是一位能詩善文的人,他的書文“曲稱其體”。從此,台灣“文運勃興”。

鄭成功收復台灣,制度初建,休兵息民,未遑,設立學校,他的“勸學”遺志,由其繼承人加以實現。永歷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八月,陳永華向鄭經請建聖廟、立學校,並陳述此舉的迫切性與重要意義,他說:“夫逸居無教,則近乎禽獸——自當速行教化,以造人才,庶國有賢士,邦以永寧,而世運日昌矣。”鄭經從其議。於是擇地寧南坊,建明倫堂,翌年正月,聖廟建成,人稱“全臺首學”。鄭經以陳永華為學院,葉亨為國子助教,招生員教之,育之,“臺人自是始奮學”。其時,大陸鴻博儒士懷挾圖書,奔集幕府,橫經講學,以教秀士,於是“洋洋乎,濟濟乎盛於一時矣,”與此同時,又命各社設學校,聘請內地通儒以教子弟。規定兒童八歲入小學,課以經史文章。沈光文後來變服為僧,在羅漢門結茅以居,執教目加溜灣“番社”用漢文教授高山族子弟,傳授醫學知識,作出貢獻。

辦學造才,拔其優者,當官任職,是提高官員政治素質和理政能力的有效途徑和辦法。鄭經將父親鄭成功的招賢納士,改變為科班選拔秀士,即在台灣推行科舉考試製度,規定天興、萬年二州三年一試,州試有名者移府,府試有名者移院,各試策論,取進者入太學。三年大試。拔其尤者,補六科內都事。在台灣推行科舉制度,將島上的政治納入大陸的政治體系,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舉措。

從此,台灣的文化教育事業日益興盛,形成和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一脈相承的關係。



三

鄭成功在台灣建立同大陸一樣的政治制度及府縣行政機構。有些人不理解鄭成功建政的用意及其政權的性質。有人說他置六官“多僭帝制”,有的歷史研究者則認為他在台灣“建國”這種說法是不符歷史事實的。因為台灣鄭氏政權係於明朝,鄭成功將它作為歸屬大陸的地方政府。他及其繼承人始終奉尊明正朔,翊戴南明永歷帝,“奉朔勿替”,鑄造與使用永歷錢,刊行“永歷大統歷”。他們是永歷帝之臣,“鄭氏之時,朔望必朝,每有封拜,輒朝北向,望永歷帝座疏而焚之。君雖不在,不敢忘也”。對此,清初鄭成功同邑人夏琳在《閩海紀要》書中評論說,鄭成功“雖位極人臣……終其世不敢稱王(稱帝)。將卒之年,遙傳明主遇害,有勸其改年者。答曰:皇上西狩,存亡未卜,何忍改年?終身奉尊正朔”。他臨終時,在書室拜讀明太祖朱元璋祖訓,嘆說沒有面見先帝而逝。清朝康熙皇帝讚賞鄭成功的忠貞氣節。清朝統一台灣後,康熙皇帝即下詔書說:“鄭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鄭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並親撰輓聯,稱鄭成功為“海外孤忠”,賜“忠臣”匾,高挂在鄭成功故鄉石井鄭氏宗祠中堂,以表彰這位高風亮節的“海外孤忠”。我們在文章開頭說過,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是鄭成功一生中最光輝的事跡。對此,海峽兩岸學者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是我國人民第一次戰勝西方侵略者的戰鬥,是我國人民第一次趕走西方殖民者,收復祖國神聖領土台灣的行動,“是中國人第一次收回歐洲人的殖民地”。鄭成功是這次軍事行動的統帥,他領導中國軍民打敗當時西方最強大的荷蘭侵略者,“於是鄭成功之威名,震乎環宇”。此後,荷蘭與西班牙殖民者不敢再凱視台灣。趕走侵略者,台灣人民得以致力發展經濟、文化、促進本島社會繁榮昌盛。

對鄭成功率領數十萬軍民開發與經營台灣的業績,後人謳歌讚頌,學者予以充分肯定。連橫在《台灣通史》中稱頌鄭成功領導軍民開發台灣,發展經濟,造福人民的豐功偉績:台灣固海上荒島,我先民入而拓之,以長育子孫,至今是賴……(環境險惡)而我先民乃冒險而進,剪除荊棘,以辟田疇,成都聚,為子孫百年大計者,其功豈可泯哉?延平入臺,建號東都,經立,改名東寧,是則我民族所肇造,而保守勿替者。然則我臺人當溯其本,右啟後人,以毋忘蓽路藍縷之功也。

對此,章炳麟在為《台灣通史》作序時,也發出同樣的讚頌聲:“偉哉!鄭延平之啟台灣也”!十多年前,台灣史跡研究中心編輯一部《鄭成功全傳》學術專著,陳三井先生錄出一篇題為《不朽的志業與精神》,副題《鄭成功的驅荷與開臺》,文中立論頗有見地,甚具新意。他說,“鄭成功的驅荷是有其長遠打算的,而其在台灣的拓展與建樹也同樣具有永垂萬世的意義。”鄭成功領導數十萬軍民進行大規模屯墾,發展農業生產,為台灣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在政治方面,鄭成功建立中國人自已的政府,除原設的吏、戶、禮、兵、刑、工六官外,“並依照中國傳統的行政制度,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府即承天府,縣叫天興、萬年,以新港溪為二縣分界。這裡台灣設置郡縣的開始……而郡縣制度始源於中國,是中華文化的一環,台灣一向孤懸海外,甫入版圖,立即行使郡縣制,足以說明吾土吾民,台灣與大陸兩者血肉相連,文化相承的親密關係。”這裡還應補充說明一點的是,鄭成功入臺後,台灣人不再進荷蘭人辦的教堂,不再讀《耶教問答》和《摩西十誡》。為取代荷蘭人的宗教教育,鄭成功採取措施在島上傳播儒家學說,他招賢納士,禮待從大陸東渡台灣的鴻儒博士,讓他們講授經史;他倡導漢人與高山族子弟“勸學”。至鄭經時,繼承鄭成功遺志,在台灣推行大陸的學校與科舉制度,設學校,培育人才,舉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授官任職,以整飭吏治。對此,陳三井在其論文中作了頗具說明服力的論述:鄭成功“把大陸制度文化移植到台灣來,成為引導台灣社會發展的一種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就是堅毅不拔氣概、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與革命精神、愛國精神他引用德國學者魏斯(DrAlbrechtWirth)的話說:對於台灣,中國血統和文化的移入,“是一件劃進代的事件”,這事件在本島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為鄭成功開臺,在島上“樹立各項宏規,為台灣未來的各項建設與發展奠下基礎……”。最後,陳三井先生說:“回顧我先人在台灣的發展和經營,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貢獻,特別值得我們的追憶和推崇”鄭成功開發台灣,為國家捍衛疆土,為台灣人民造福,蔭及後代子孫,因而尊稱為“開臺聖王”、“臺陽初祖”、“開臺第一偉人”。“有功德於民則祠”。鄭成功逝世後,台灣人民緬懷這位開臺偉人,建祠奉祀,據統計,全臺鄭成功神廟共有二百數十座,年節祭奠,長年香火不斷。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福建將軍文煜、總督李鶴年、巡撫王凱泰、船政大臣沈葆楨等奏請朝廷為鄭成功追謚建祠,“以順輿情”,褒忠節。隨即在台南興建延平郡王祠。前年,世界鄭氏宗親總會籌集鉅資,在台北市興建一座規模宏偉壯觀的鄭成功廟,以緬懷先賢的忠精愛國精神及其開臺豐功偉績。

台灣興建如此眾多鄭成功神廟,而且廟裏香火長年旺盛,堪稱奇觀。實際上,這種現象已經超越宗教,賦具更深廣涵意和現實意義。台灣人民崇敬鄭成功,而將他當作神奉祀,用《台灣通史》作者連橫的話來說:它象徵這位開臺大神“永鎮茲土矣”,永鎮寶島台灣。




收錄日期: 2021-04-26 17:33: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902000013KK169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