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中醫學的理論中,對於人的生理活動,常常以精、氣、神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來概括和申述其機制。這個理論的中心,認為精、氣、神三者是生命現象的產生及其變化的根本。靈樞、本藏:「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身而周於性命者也。」所以古人對精、氣、神三者之調攝極為重視,素問、上古天真論有:「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積精全神」以延壽的論述。
精、氣、神雖各不同,而實際上又是一個分不開的整體。精為神之宅,有精則有神,所以積精可以全神,精傷則神無所舍,是為失守。精又為氣之母,精虛則無氣,人無氣則死。精、氣、神三位一體,不可分離,存則俱存,亡則俱亡。因此精脫者死,失神者亦死。故精、氣、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關鍵的所
精、氣、神三者是生命現象的產生及其變化的根本,它的變化,關係人的一切。
因為:
精包括精、血、津、液四個項目,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之精是先身而生,後天之精則水穀所化,不僅具有生殖和生長發育的能力,並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於疾病。
氣有原氣、宗氣、營氣、衛氣之不同,它的體現雖然是多方面的,但都是指機體生理活動的功能或病理變化的外在形證「氣衰」而言。
神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一切精神狀態和思維活動,是人體形成以後所產生的生命現象,所以診法方面強調「得神者,失神者亡。」
歸納起來,精是生命的起源,氣是動力──能,生命賴以維持,神是能的體現──生命的現象。
三者之間,又有相互資生的關係。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因此,精、氣、神三者,是生命存續的關鍵。
=========================================
以上由內經解剖生理學中節錄
算是比較白話的解釋,雖不能完全代表精氣神之意(因為在中醫學中,很多名稱只是一個代名詞,放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意義)
但已是目前解釋的最貼切的答案
===============================================
固精--節錄內經之說法,總之是說,要順應自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補精保氣--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固精,保氣,養神,總論----
黃帝問於歧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寒溫和則六腑化榖,風痺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榖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
參考資料
內經解剖生理學
2005-08-28 13:11:17 補充:
對不起不得不引用原文
因為若不引經據典
很難將其完整呈現原義
怕斷章取義
反而給大家錯誤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