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生,齊彭殤]是莊子的看法 ~ 請問是指 ?

2005-06-14 9:28 am
[一死生,齊彭殤]是莊子的看法 ~請問是指 ?
見<莊子 齊物論>
-------------------------------------------
不知和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的這兩段話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 齊彭殤為妄作 ]
...有何含意上的不同 ?
-------------------------------------------
劉琨在<答盧諶書>裡寫及 :
[知聃周之為虛誕 , 嗣宗之為妄作]
...其意含也是如此嗎 ?

回答 (4)

2005-06-14 9:41 am
✔ 最佳答案
固 知 一 死 生 為 虛 誕
(我 很 知 道 把 死 和 生 看 成 一 樣 是 虛 妄 的 話 )
齊 彭 殤 為 妄 作
(把 長 壽的 彭 祖 和 早 夭 的 孩 童 同 等 看 待 也 是 亂 說 )

可見王羲之非常反對莊子齊物論的看法,認為人生苦短
應該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尋最大的成就和享樂才行

劉琨在答盧諶書中說:「昔在少壯,未嘗檢括,遠慕老莊之齊物,近嘉阮生之放誕。......自傾輖張,困於逆亂,國破家亡,親友彫殘,......然後知聃周之為虛誕,嗣宗之為妄作也。」這是五胡亂起後,以聞雞起舞的壯懷,奮力河朔,以圖匡復者悔悟少時放誕之言。顧亭林懷身家之痛,指明末士風「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

追求自我,放蕩自適的習風,必然影響社會的安和與政治的敗壞。廊廟大臣,傅粉薰香;社會賢達,詭異自私,相互感染激盪,「風俗淫僻,恥尚失所。談者以虛薄為辨,而賤名檢;行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性;進仕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社會衰亂,國家敗亡,乃勢所不免。

若果個人主義是魏晉、明末思想生活的特色,那就是個人主義為中國歷史兩度鑄成悲劇。我們今日正在「困於逆亂」的艱險之境,應該以魏晉明末的史事為鑑吧!

補充:聃是指老子,周是指莊子,嗣宗是指阮籍
劉琨年輕的時候生活浮華放蕩,嚮往老莊那種與自然合而為一,與世無爭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希望能像竹林七賢一般,放縱心性、不問世事活在自己世界中的逍遙無為生活,然而年紀大了身處在晉朝末年的亂世之中,眼看著胡人南侵,家國殘破,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心裡非常悲憤,便立志要報效國家,發現"聃周之為虛誕,嗣宗之為妄作",不可能過著像老莊、阮藉那樣的生活,最後他也成為極著名的軍事家。

結論:王羲之"一死生為虛誕 , 齊彭殤為妄作"是批評莊子的思想,認為生死是人世間最重要的事,怎麼可以看作一樣呢?
而劉琨是年少輕狂,想過著逍遙的生活,才想學老、莊、阮藉,後來因為時代不同才認清事實,無法達到他們的境界才投筆從戎,並沒有批評莊子的意思,所以兩者並不相同。

2005-06-14 16:43:50 補充:
我對"一死生,齊彭殤"的了解較深,所以解釋的較清楚,而"知聃周之為虛誕,嗣宗之為妄作也"較不熟,所以似乎模糊了些,我再來重新找資料,修改我的回答吧!希望能為李敖大師解惑^^

2005-06-14 16:47:56 補充:
靈:一生死和齊彭殤這名詞首見於王羲之的文章中,莊子認為生與死、老與少只不過是外在形體的改變,精神並未改變,所以生死老少根本就一樣,雖然莊子有這樣的觀念,但並沒有說出一模一樣的字句,是王羲之批評莊子之所言!
2005-06-14 9:45 pm
請問李敖同學@@你所謂的一生死,而齊彭殤能提供莊子的原文嗎@@因為我翻遍了莊子的齊物論,仍未見其原文,莊子的文章有趣在他的字字句句都有其意,所以不敢妄自給您答案@@是否可以提供原文或是比較長的字句,亦或為莊子〈齊物論〉五,那段呢?
2005-06-14 9:44 am
蘭亭是東晉會稽郡山陰城西南郊的名勝。據《水經注》記載:“湖口有亭,號曰蘭亭。”東晉建立后,王羲之、謝安等名流在會稽置園建墅,成為士人學子聚集地。永和九年(353),51歲的王羲之任會稽內史(相當于太守)。三月三日這天,他和謝安、孫綽等四十余人聚于蘭亭,曲水流觴,吟詩作賦。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人所作詩一一記錄,編為蘭亭集,并為此寫了這篇序。

本文分三段,一段寫“樂”,二段寫“痛”,三段寫“悲”。樂在何處?你看,“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一樂也。蘭亭之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可謂二樂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可謂三樂也。曲水流觴,可謂四樂也。飲酒作詩之間,“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可謂樂之極也!這“五樂”概括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正應了“信可樂也”一句。一群文人雅士,在青山綠水間,行高雅風流之舉,怎不令人羨慕?快樂之情,自不待言。

然而作者的寫作用意并不在樂上。中國古代文人對生和死進行過深入的思考。死亡一直是纏繞在文人心間的話題。面對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作者沒有沉浸其中,而是從中引出了對生死的聯想。人生在世,形式各異。不管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還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會為一時的順達而滿足,甚至忘記了死亡。等到對所追求的事物產生厭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隨著事態的變化而變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來了。原先自己以為歡樂的事情,在短暫的俯仰之間就變成了陳跡,尚且不能不因此而發出感慨﹔何況人生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的安排,最終要走向死亡。在作者看來,人生是多么渺小可憐!以上是作者從現實的角度抒發的人生短暫、不能自馭之嘆,突出了一個“痛”字。

接下來,作者考察古人的感情,發現古人也是如此,對生命的感慨不謀而合。由此看來,人們普遍看重的是生,厭惡的是死。庄子“一死生”的觀點是“虛誕”。那么,未來呢?后人看我們,也像我們看古人一樣吧?人生代代相傳,痛苦也代代相傳,沒有休止。這真可“悲”啊!這里的“悲”顯然不同于上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暫,好景不長﹔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無休止。這樣,“樂──痛──悲”構成了本文的感情發展脈絡,十分清晰。

作者記錄下這次集會的作品,目的是給后人提供一個產生共鳴的依據。然而,作者對生死的思考并沒有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也沒有得出通達徹悟的解釋。庄子的“一死生,齊彭殤”具有深刻的哲學價值,并不是“虛誕”“妄作”,王羲之顯然沒有真正理解庄子的思想。作者從眼前的美景聯想到生死問題,表現了對生命的渴望和對生活的熱愛,是有其積極意義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思想是很多文人共有的。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越是如此,我們越是感覺到庄子所言的深刻。

本文語言清明簡潔,有些已成為成語,廣為使用。由于作者的思想比較含蓄,對人生的思考點到為止,因而語言有一定的跳躍性,可能影響讀者的理解和把握。
2005-06-15 1:37 am
*靈*同學 :
[一死生,齊彭殤]是莊子的看法 ~
見<莊子 齊物論>。
的確,在莊子的齊物論中,沒有提到[一死生,齊彭殤]的字詞 ..所以我才說 :是莊子的【看法】。^^"
也期待您的回答,謝謝。

2005-06-14 17:47:05 補充:
星兒同學 :如果只是照抄網址所提供的資料,我想只須說明網址出處就好了,因為我會自己去看呀......至少也整理過後寫出自己的意見.., 所以妳並沒有說出您的看法=.=而且好像【有一點點】離題。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03: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614000011KK011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