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峨嵋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傳說,東漢明帝時,一天,有位名叫蒲公的隱士正在山上採藥,突然見一頭放金光者,坐騎白象,從空中飛馳而過,遂跟蹤到頂峰,卻又渺無人跡。後蒲公被告知這是普賢菩薩顯現全身。於是,蒲公回山捨宅為廟,供奉普賢,以後峨嵋山就成了普賢道場。當然,這傳說可能是佛門子弟臆造出來的。 佛教認為「四大」是構成「色」的四種要素,也就是「地、水、火、風」。《普陀山志》又說:「佛經稱地藏、觀音、普賢、文殊諸道場曰地、水、火、風,為四大結聚。」普賢司定主行,所謂「火光定」。那麼,普賢道場何以被附會在峨嵋山呢?原來峨嵋山金頂上有「寶光」、「聖燈」等奇異自然現象,所以又被稱為光明山。恰好《華嚴經》裏已分明寫道普賢道場在西南方的光明山上。佛界傳說,普賢入三昧定力中,遍身輝耀光明大火,遍照大千世界。佛教因以「四大」中的「火大」與峨嵋山--光明山相匹配。 漢代以後,普賢道場的峨嵋山與地藏道場的九華山,觀音道場的普陀山、文殊道場的五臺山一起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 蜀國多仙山,峨嵋世難匹。所謂「仙山」,是指道家天地。原來遠至漢末三國時,峨嵋山還只是道教的「洞天福地」,又被稱為道家的「第七洞天」。晉代時,佛教開始進駐入山。唐宋以降,佛教漸盛,峨嵋山逐漸成為普賢菩薩道場。為了和佛教的普賢道場相抗衡,道士們搬出了最權威的老祖宗--華夏民族的祖先黃帝問道事說。傳說黃帝為訪天皇真人,來到峨嵋山腰的仙峰寺側的一山洞,他在洞外見一老者,問道:「僅翁一人乎?」老者答:「九老居此」。後人於是把此洞稱為九老洞。天皇真人乃是道教始祖老子。道教經典《三皇經》說他住在「峨嵋山北絕岩之下,蒼玉為屋。」看來,道士欲想借黃帝之名,創問道士之說,用以抬高道教在峨嵋山的地位。 儘管如此,道教勢力仍是江河日下,明崇禎時,峨嵋山終被佛教一統天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一五八五年)的峨嵋山最後一個道觀--純陽殿,也已是名存實亡。殿中塑有呂純陽立、坐、臥三種不同姿態的塑像。枋上有一聯曰:「穩睡為何因,遍遊天下,未得緣人說妙道;醉眼無別事,厭聞世況,掀開記卷樂長生」。呂純陽又稱呂洞賓,成語道:「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指的正是此公。呂純陽唐朝京兆人。他兩舉進士不第,浪遊江湖,曾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後遊歷各地,自稱回道人。他死後,被後人神化附會為八仙之一,元代還煞有介事封他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道教全真道尊他為北五祖之一。結果,這個唐代的「回道人」,倒進了純陽殿裏當了神仙。不過,他也坐得並不安穩。清初時,他卻被彌勒佛排擠,眾和尚也紛紛進駐呂純陽的勢力範圍。你瞧,今殿外深溪裏還有條「普賢船」。這座峨嵋山最後一座道觀已成為佛教的寺廟了。 「和平共處」的佛道兩家。雖然明末的峨嵋出已被佛教一統天下,不過,道教也並未完全被「趕盡殺絕」,在封建皇帝的「佛為我用」的干涉下,各派勢力也暫摒棄「門戶」之見而「和平共處」,峨嵋山麓第一座廟宇--報國寺正是如此。 峨嵋山的眾寺廟中,要數萬年寺名氣最大。這是一座供奉普賢的寺廟。前殿正中一個渾身潔白的大象,馱了一尊菩薩。這就是有名的普賢。 普賢,為佛教大乘菩薩之一,它與文殊同為釋迦佛的脅侍。傳說,普賢曾在華嚴法會上發「十大行願」,佛教尊祂為「十大願王」。「普賢願海」成了佛教的老生常談。但是,普賀菩薩為什麼騎白象呢?佛經裏說,「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好象。」白象,即意味著它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這座通高七點三米,重達六十二噸普賢騎象銅像鑄造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當時高僧茂真等主持修鑄。銅像先在成都部分鑄造,再運到峨嵋山裝配而成。當時銅像為木質殿堂圍護,被稱為白水普賢寺。至於它何時改為聖壽萬年寺,這裏又引起一段典故來。 明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太后信佛。她年輕時,為博得穆宗的寵幸,曾向峨嵋山普賢許願,若生下太子,定為菩薩建殿穿金。不久,果然生下太子朱翊鈞。她便向峨嵋山寺廟賜金贈經。朱翊鈞登上帝王寶座後,也不忘這段淵源。萬曆二十七年,萬曆皇帝朱翊鈞為慶祝母親壽辰,便敕書白水寺,建高大無樑磚殿,將普賢瑞像保護起來。於是僧人和建築師按天圓地方的古老學說,設計了一個上圓下方、頂狀穹窿、磚拱結構的無樑殿。這是一個十分奇特的別具一格的佛殿,為國內僅見。無樑殿建好後,萬曆皇帝又賜額為「聖壽萬年寺」,以祝母親聖壽萬年。從此,萬年寺的名稱便流傳下來。 峨嵋山的僧人對帝王的「皇恩」感激不盡,於是在萬年寺外坡下坪上,由無窮禪師主持建立一座供奉聖后的慈聖庵。無窮禪師還長途跋涉進京,向慈聖太后化緣,以修建一座大佛寺。沒想這一行竟導致出一場冤案,無窮禪師的冤死。 萬曆三十七年,無窮禪師用慈聖太后賜給的千金購買赤銅鑄造佛像。半年後,一尊高達十二米的觀音菩薩像鑄成,但因體積龐大,無法運上峨嵋山,只好在縣城外建廟供奉。誰知那位辦事頗為「認真」的皇庫官吏,私下派人到峨嵋山探查佛像鑄造的情況,派員走遍全山,未見有新鑄的觀者銅像,於是回京城奏明萬曆皇帝,結果龍顏大惱,不分青紅皂白以「貪污皇金」罪將無窮禪師處死。禪師門人聞此惡耗,即赴京城鳴冤。後經核實,這幫草管人命的庸官才不得不恢復無窮禪師的名譽。 如今,無窮禪師以性命換來的那尊大銅佛像早已在歷年戰火中被毀。但萬年寺外坡下坪上的慈聖庵已修葺一新,重發光彩。 峨嵋寶光變佛光。海拔三千零七十七米的金頂,是遊山的制高點。金頂有四大奇觀:雲海、日出、佛光和佛燈。其中又以佛光最為有名。佛光是指在雲平風靜的午後,出現在雲層的一個虛明若鏡、極其艷麗約五彩光環。遊人看光環時,可見鏡中暗影與觀者影形一樣。但每個人只能看見自己的身影,不能看見他人身影。清人譚鍾岳曾作詩詠讚:「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岩石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金頂佛光」是峨嵋山被附會為佛教普賢道場的一個重要根據。峨嵋佛光的發現,最早的文字記載是距今一千九百多年的東漢初年。東漢永平年間,有一採藥者上峨嵋山,因追捕一鹿追至金頂,時見「威光煥赫,紫雲騰湧,聯絡交輝成光明網。驟然嘆曰:『此瑞稀有,非天上耶!』」不過,當時不叫佛光稱寶光。這種因陽光在雲層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被世人附衍為各種說法。道士稱它為「仙人掌光」,僧侶則稱為「攝身光」。佛教《華嚴經》說:「普賢於道場開化人天等眾,故現象海於峨嵋山中,密行世人通菩薩性。」隨著佛教一統峨嵋山天下,峨嵋寶光被稱為峨嵋佛光,一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