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有四大悲劇,有哪些阿

2005-05-31 5:28 am
上課突然上到
想知道一下
拜託歐

回答 (8)

2005-05-31 5:29 am
✔ 最佳答案
莎劇是400年來西方文學最偉大的遺產,而『哈姆雷特(地位最重要)』、『奧塞羅(結構最謹)』、『里亞王(氣魄最宏偉)』、『麥克白斯(節奏最緊湊)』則是莎劇中最著名的四大悲劇。莎士比亞之夢 作者:陳韻琳   莎士比亞中期(1600-1608)的創作,遠沒有早期作品(1590-1600)這麼多產,但卻走出喜劇的嬉笑怒罵與歷史劇對過往封建時代的批判,轉而探討深刻的人性問題。中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與「馬克白」。  古典主義時代最深刻的人性論,在莎士比亞這四大悲劇中徹底的呈現出來——人生中種種悲劇的產生,實肇因於某些性格缺陷沒有面對處理、不斷因襲累積自身、最終自然導致出災難性的後果。這人性觀莎士比亞在四大悲劇中最早完成的「哈姆雷特」中表露無遺。他透過哈姆雷特的口說:「某種品行、脾氣、習慣、缺點....衝破約束發展到反常....這少量的邪惡足以勾銷全部高貴的品質,害的人聲名狼藉。」  而他每一個悲劇,分別探討不同的性格缺陷。 優柔寡斷導致的悲劇   「哈姆雷特」是四大悲劇中最早完成的作品,在這悲劇中,莎士比亞處理的性格缺陷是過於道德完美主義因而出現的優柔寡斷猶疑不決——這性格在太平盛世無可厚非,但當周圍出現很多偽善陰毒的小人,卻仍堅持著道德的完美、導致過多的自我批判質疑並缺乏行動的決斷力,會轉而讓自己、甚至是無辜的其他人陷入萬劫不復的險境。   哈姆雷特早就疑惑父親突然的死、母親快速改嫁給叔叔、叔叔繼承統治大權的過程。他為此鬱悶不樂。然後他遇見父親的鬼魂,父親告訴他,他面臨的邪惡有多大。哈姆雷特於是知道「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楣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哈姆雷特面對已死父親交代給他的復仇責任,知道這不只是還父親冤屈這麼簡單,身為王子,復仇計畫還代表著不讓邪惡統治丹麥的正義使命。他也明白邪惡勢力如此之大,他必須先裝瘋賣傻躲過自身性命不保的為難。   這樣險惡的環境,哈姆雷特竟然在行動能力上猶疑不決。「唉,我真是一個蠢才,我親愛的父親被人謀殺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復仇,我卻只會空言發牢騷,以為這樣就是了不得的復仇了....」話才說完,他卻開始轉而自我批判質疑了:「萬一我所看見的幽靈只是魔鬼的化身,藉著一個美好的形狀出現,看準我的柔弱和憂鬱,向我作祟,引我進入沈淪....?」  另一次,他陳述自己的心情:「是默默忍耐毒箭高貴?還是反抗不公平的苦難高貴?」他徘徊於行動邊緣,遲遲不作決定。「懼怕不可知的死後,....偉大的行動在這種考慮下也會逆流而退....」  哈姆雷特衷心期望自己的復仇行動,是能滿足高貴、道德的要求,經的起死後的審判。但是復仇本身,既有還回正義的高貴性、又有傷害人命的不安感,矛盾弔詭之際,行動也不對、不行動還是不對!「....在行動上要作的絲毫不讓人指摘....」,正是這種自我期許,哈姆雷特一再錯失復仇、還回正義的機會。  「我明明有理由....可是從不曾行動....是我過於審慎,還是我根本是懦弱?....我一再因循隱忍聽其自然....卻看著他們為空虛的名聲視死如歸....。   哈姆雷特一再錯失機會,但是他面臨的環境是如此陰險詭詐,叔叔何能給他寬裕的時間好處理完自我批判反省、確定道德完滿,再滿足為父親復仇、還丹麥正義的計畫?  哈姆雷特的叔叔對於害死哈姆雷特,用計之毒、行動之快,哈姆雷特根本不是對手。等哈姆雷特的叔叔終於被哈姆雷特刺死,卻賠上了愛人奧菲莉雅、義人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自己的性命。整個復仇行動,完全沒有彰顯出正義。 妒忌猜疑導致的悲劇   「奧賽羅」的性格主題,談的是懷疑與妒忌存在心中不好好控制,太平盛世世尚無太大妨礙,但一旦周遭有邪惡小人善加利用,最終會變成放任自己的嫉妒、篤信自己的懷疑,而造成致人於死的冤屈。   這個善妒與容易懷疑的主角,就是奧賽羅。他的善忌與善懷疑,可能源自於他身份地位的曖昧——儘管是個主帥,卻是黑皮膚的摩爾人。他知道很多人因他的膚色對他口服心不服,背後叫他黑鬼。  奧賽羅娶得了美嬌娘,是個身份尊貴的貴族女兒,名叫苔絲狄蒙娜。苔絲狄蒙娜從奧賽羅坎坷的奮鬥史,看見奧賽羅內心深處的高貴,決定不顧父親的禁令委身相隨。按理說,這樣的婚姻因徹底相愛而何其美滿。   但奧賽羅身邊有一個奸惡小人伊阿古,他氣憤奧賽羅重用凱西奧而不是自己,又妒忌凱西奧能被賞賜,於是決定用奸計同時謀害奧賽羅與凱西奧。   有趣的是,這樣一個因妒忌而陰狠的人,選用的奸計,也是搧出奧賽羅的妒忌。他出於對自己妒忌心的理解,非常善於瞭解如何讓奧賽羅的妒忌日漸澎大,變成懷疑猜忌、最後篤信自己的懷疑:「像空氣一般輕的小事,對於一個嫉妒的人,也會變成天書一樣堅強的確證、引起一天大的是非。」於是奧賽羅就面臨到一個嚴酷的考驗:他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妒忌性格,不讓它惡化成陰毒小人如伊阿古?不幸的悲劇正是在這裡產生——奧賽羅沒有變成伊阿古,因為他終究懂得負咎自殺,但他自己和深愛他的妻子,卻撤徹底底因他的妒忌猜疑日漸澎風,最終雙雙毀滅。   伊阿古假裝自己是為了奧賽羅的好處,而不斷暗示奧賽羅的妻子苔絲狄蒙娜不貞。「惡魔往往用神聖的外表,引誘世人幹最惡的罪行。」他攻於心計,暗指苔絲狄蒙娜跟凱西奧有不軌之情,卻又立即偽裝光明的天使:「我承認我有壞毛病,我秉性多疑,常常會無中生有錯怪人家....如果丈夫不愛妻子,明知被妻子欺騙,也還是幸福的,最活受罪的,就是癡愛妻子,卻對妻子滿腹懷疑....天阿,保佑我們不要妒忌吧....。」   奧賽羅卻一再從這邊暗示邊勸導的過程中,妒火越來越中燒起來:「也許是我生的又黑又醜,也許是因為我太老....。」「我想我的妻子是貞潔的,可是我疑心她不貞節。你(指伊阿古)我想是誠實的,但我又懷疑你不誠實....,我一定要得到一些證據。」  證據還不簡單麼!完全未察覺險惡、徹底愛著丈夫的苔絲狄蒙娜不小心遺忘了一條奧賽羅贈送的手帕,被伊阿古放到凱西奧房裡,便坐死了苔絲狄蒙娜的罪名。苔絲狄蒙娜從未設想過丈夫會懷疑她,她坦蕩的說:「我幾時有過可以讓我丈夫懷疑的理由呢?」伊阿古的老婆是個正直人,卻嗅聞出不安的氣息:「多疑的人往往不是因為有了什麼理由而妒忌,只是為了妒忌而妒忌,那是一個憑空生來,自生自長的怪物!」   最後,奧賽羅徹底被他的妒忌懷疑所攫住,徹底的失控了!伊阿古的老婆、也就是苔絲狄蒙娜的閨中密友跟奧賽羅保證:「我敢用我的靈魂打賭她是貞潔的!要是您疑心,趕快除去這思想,它是您心裡的污點....」,奧賽羅卻連伊阿古的老婆也懷疑:「拉慣皮條的人,天生的利嘴....。」   奧賽羅終於親手把苔絲狄蒙娜扼死。可憐的苔絲狄蒙娜到死還不知道她到底犯了什麼錯。  伊阿古的妻子知道大錯已鑄成,竟然只是為了一條手帕,大吃一驚,她解釋了手帕不過是苔絲狄蒙娜不小心遺失,被伊阿古拿去利用的,大罵奧賽羅:「想你這樣一個蠢才,怎麼配得上這樣好的一位妻子呢?」奧賽羅自殺了,死前說:「你們應當說我是一個在戀愛上不智慧、過於深情的人,妒忌心一旦被煽動以後,就會糊塗到極點....。」 世態炎涼中真情的悲劇   「李爾王」這齣悲劇,跟其他三大悲劇最不一樣的,就是性格弱點在戲劇一開始就呈現,不像其他三齣戲,性格弱點漸次發展到不可收拾。李爾王最大的弱點,就是長年活在顯赫尊貴的地位中,已無法分辨何為虛偽的奉承、何為真實的感情與忠實。  當他自覺年老時,決定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他對女兒們說:「我現在就要放棄我的統治、領土以及政務了,請告訴我,你們當中哪個最愛我?情愛最篤者,邀賞最多。」  這日日被臣子屬下虛捧成為習慣的國王,竟然完全忽略了最真實的情感,往往在於忠實的付出行動,而不是口中曼妙的言語。果真三女兒為難了:  「怎麼辦呢?我心裡愛,但我口中不會說。」  就這樣,三女兒被視為不愛父親的不肖女,被趕出家門。  這個趕出家門沒有財產的女兒,連帶考驗了兩個分別來提親的鄰國王子對情感的態度:其中一個放棄提親,另一個仍相信三女兒內在心靈與情感的高貴,把三女兒帶走了。  三女兒走後,悲劇立即發生。父親一無所有以後,竟然發現兩個女兒情感立即轉變,嫌父親脾氣不好、嫌父親伺僕太多,鄙視嫌厭的言語不斷,最後李爾王憤而出走,成為居無定所的流浪老人。他這時候開始想念三女兒,卻無顏面對。流浪日久,李爾王因內心苦痛不堪而瘋了。   後來透過一忠心耿耿的忠僕的幫忙,李爾王終於與三女兒見面,並在半清明半瘋傻中,懇求三女兒原諒,被三女兒擁抱,破碎的心得安慰。誰曉得劇情急轉直下,立即發生三個女兒間的戰爭,三女兒竟然慘敗被俘,儘管大女兒二女兒也惡有惡報的死了,國土由其中一個正義的女婿執政,但三女兒已被絞殺,李爾王也心碎而死。劇情大悲劇已終。   對李爾王而言,與三女兒在獄中仍是他最快慰的時刻。他說:「我們一齊進監獄,像籠中鳥一樣歌唱,我跪下求妳饒恕,我為妳祝福,我們便這樣活著,笑那些廷臣誰得寵、誰失勢;誰飛騰、誰消逝;誰在朝、誰下野....。」  李爾王終於找到完全不需要依憑外在任何添加的財富權勢,便可以擁有的真愛。這是他當年為王當政時,永遠無法明白、無法看清楚的。   莎士比亞在李爾王最終與三女兒見面之前,穿插了另一個人物作對照,也是一個作大臣的父親,因相信私生子片面之詞,判斷錯誤,認為親子蓄意加害自己,導致不肖的私生兒子害慘了孝順的親兒子。被陷害的兒子為了保護自己只好裝瘋賣傻,顛沛流離於荒郊野外。等這位大臣終於知道自己誤信謊言,兩眼已受私生子誣陷處罰變瞎。   於是莎士比亞出現兩組人物的對照。裝瘋與真瘋,瞎子與明眼人。透過這兩組人的對照,對白出現很多精闢的箴言:  「我有眼的時候,反而栽了跟頭,現在我沒有路,所以也不需要眼睛了。我們有能力時常常充滿疏忽,直到有殘缺時,殘缺反倒幫助我們清明。」  「原來明明白白的受人鄙夷,是比表面上受恭維,真實內裡卻被鄙夷幸福多了!」  「其實國王真瘋了倒好的無比,不像我,理智如此清明,便得承受這麼大的創痛!」  而三女兒與李爾王的死,正說明了這樣不依權勢財富而有的真愛,在這世間是何等難能可貴,甚至稀少到無法見容於勢利的世間。  於是李爾王比其他三大悲劇,更強烈的蘊含社會價值批判,與世態炎涼下、真情的難以見容於世間。 沒有節制的野心導致的悲劇   「馬克白」,是四大悲劇中最後完成的,在性格描述上,比諸前面三大,是更成熟更辛辣更單刀直入。而探討的主題——一個人是如何從僅只是欲求願望,到最後會犯下不可赦的罪行的心路歷程——也非常的驚心動魄。  馬克白原本是有才有能深被器重的大將軍,但是在一次得勝返國的路上,他碰到女巫,女巫預言,他將作考特爵士,不久會作一國之首。他回國果真發現自己被升為考特爵士。一個預言的應驗,讓他對另一個預言有所覬覦——作一國之首——他內心深處的野心隨即生發,他碰到的嚴峻考驗是:如何處置這預言引發出來的野心!  當馬克白碰到女巫之前,他略有所感,不安的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陰鬱又這樣光明的日子。」的確,野心運用得當,是蓬勃的朝氣;運用不當,是毀滅的淵藪。   女巫預言馬克白的同時,也預言另一個大將班戈的子孫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問班戈:「您不希望您的子孫作王嗎?」班戈毅然決然回答:「你若相信女巫的話,就會想辦法把王冠攫到手裡。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為惡,先在小事上取得我們信任,然後讓我們在重要關頭墮入他的圈套。」  馬克白卻無法像班戈一樣毅然決然。他猶疑著:「這神奇的預言到底是凶兆還是好兆?是凶兆,為何保證我未來的成功?是好兆,為何我毛髮悚然心怦怦跳失去常態呢?」馬克白在這時已隱然浮現殺人的妄念。   不幸的是,馬克白的妻子比馬克白面對罪惡要心狠手辣的多。「你會達到高位,但是你天性憂慮過多、太重人情,有野心,卻缺少奸惡,你想用正直手段達到崇高企圖,事前顧忌太多....。」  於是馬克白夫人扮演起催逼馬克白的角色。   馬克白在一次宴會後暗殺了國王鄧肯,鄧肯之子逃往國外。馬克白得到了富貴,取得王權,一如預言一般。但他卻失去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平安的心。  「究竟怎麼回事?一點點聲音都嚇得我心驚肉跳....大海裡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  「從這一刻起,人生已經失去它嚴肅的意義,一切都不過是兒戲,榮名和美德已經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經喝完,剩下來的只是無味的渣滓。」  心狠手辣的馬克白夫人卻彷彿無所動:「我手跟你一樣染了血,臉卻不像你這般蒼白!」   而這時班戈繼續面臨預言的試探:「你現在如願以償了,女巫的預言都應驗了....你得到這種富貴的手段恐怕不大正當....可是據說你的王位不會傳及子孫,我卻會成為很多君王的始祖....既然預言在你身上成真,不也會在我身上成真,使我對未來生發希望嗎....?」但班戈不讓自己繼續受試探,他讓自己的邪念還未生發便扼殺:「閉口!不要多說了!」   正是班戈這種抗拒邪惡試探的個性,開始讓馬克白不安:「他高貴的天性中,有一種使我生畏的東西,他敢作敢為、又有智慧膽勇;除了他,我誰都不怕,只有他的存在使我不安。」  馬克白作惡以後,開始懼怕正直的人,進而與正直的人為敵。他又想到女巫的預言:「她們說他的子孫會為相繼為王。這不是把一頂不結果子的王冠戴在我頭上、把一個沒有繼承人的御仗放在我手裡,最終是給班戈所有的好處。所以我作惡,在良心上負著如此巨大的罪咎不安,只是為了讓他們登上寶座?不,我不能忍受這樣的事。」   這段描述馬克白心路歷程的獨白,是多麼寫實辛辣,道出多少由一點點的試探、到最終走上滔天罪惡不歸路的人性幽暗!   莎士比亞還透過馬克白與妻子的對話,道出那種得到王位後卻不滿足的空虛。這空虛,讓他們以為是「班戈尚在事業未成」,所以不滿足。這空虛也是他們要殺死班戈的另一個原因。  馬克白的妻子說:「我們的目的雖已達到,卻還是不滿足;感覺一無所得。....你不該憂懼於已經作出來的事,事情幹了就算了!」馬克白說:「我們不過刺傷了蛇身,卻沒有把牠殺死,未來會有復仇的事....,為什麼我們每夜驚恐的惡夢虐弄中睡眠呢?被我們殺死的人在墳墓裡永久平安,我們心靈卻把我們折磨的沒有一刻安息....親愛的妻子,你知道班戈和他的孩子還在人間。」   於是馬克白找刺客殺了班戈。班戈孩子逃走流亡國外。  馬克白聽到班戈孩子沒死,預言仍舊有應驗的可能,更加煩亂不安:「心病本來可以痊癒,現在它又要發作了,我會繼續被惱人的疑惑和恐懼包圍拘束....。」   罪惡感的侵蝕,與對預言的不安,讓馬克白幾近瘋狂。他在跟貴族的宴會上,看到班戈的鬼魂,驚嚇不已,語出亂言。竟使貴族們漸都生疑。馬克白終於徹底的墮落。他主動去找女巫,想得知預言的細節,好對抗預言!他再一次確定了班戈的後代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無法約束他惶亂的心,從此以後,展開濫殺無辜的暴君生涯,任何一種可能危害他王位的疑惑,他都勢必要剷除,背叛他離去的貴族越來越多。  馬克白夫人得了瘋病,一種半夜的夢遊,嘴裡胡亂說出永遠不該講的秘密:「這兒還有一點血跡。」「這兩隻手再也不乾淨了嗎?」「這兒還是一股血腥氣。」「洗淨你的手,不要這樣臉無人色,班戈已經下葬了,他不會從墳墓裡出來的。」「唉!唉!唉!」  這種瘋狂,不僅侍女都聽出:「這嘆息多沈重,她心裡多淒苦!」醫生也搖頭說:「她需要教士,不是醫生。良心負咎的人,總是在枕邊洩漏他們的秘密。上帝,饒恕我們世人!她擾亂了我的心,迷惑了我的眼,我心裡想到的,卻不敢把它吐出嘴唇。」  最終,馬克白暴君的濫殺,引發眾叛親離的大戰,馬克白死於戰爭。班戈的孩子果真登上寶座。   馬克白那小小的野心,終於釀成無法追悔的罪惡,至終害了自己!   這齣戲雖然因女巫預言的戲份,比前面三齣戲增加了宿命論的色彩,但莎士比亞著易描述的,不是馬克白的反抗命運,而是馬克白因野心而墮落,犯錯後良心不安,卻不肯悔罪反而更加選擇墮落的人性幽暗。那種欲求追逐、罪惡感、與更加犯罪好壓抑罪惡感的過程,刻畫的非常生動深刻。 莎士比亞之夢   這四大悲劇,在主人翁性格刻畫上,莎士比亞絕對是天才手筆。但我們不能忽略的,就是莎士比亞把種種性格弱點,置於一個險惡的環境裡。因為他知道,太平歲月性格弱點不過是生活中的瑕疵;但在邪惡環境中,性格弱點便成為致命的武器。  於是哈姆雷特面對奸詐殺人不眨眼的叔叔,奧賽羅面對善攻心機的小人伊阿古,李爾王面對兩個女兒轉身不認親情的冷酷無情....,而莎士比亞甚至在馬克白一劇中,出現了女巫這代表惡之本質的邪惡勢力。  儘管莎士比亞讓每個悲劇最終都惡有惡報,但所有主角的性格弱點,都無法抵抗邪惡的,讓悲劇生發了,四大悲劇最悲慘的,就是因好人的死,使正義蕩然無存。這樣的劇情固然深刻,卻是何其的悲涼。   於是我們看到莎士比亞在他生命中最後一齣戲「暴風雨」中,充分無遺的展現出莎士比亞企圖自我安慰的夢幻。   「暴風雨」中的主角普羅士丕羅,歷經滄桑垂垂老矣。他一樣碰到巨大的邪惡,就是被他的弟弟竄了王位,弟弟並加害於他,幸而有一忠臣暗中幫助,讓他和女兒大難不死,住在一荒島上。這多像遭難未死的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或班戈。   但莎士比亞讓他生命中的最後一齣戲,出現了悲劇的大逆轉,就是主角具有正義、憐恤的個性與大能無邊的法術,簡直像上帝一樣。他用法術讓弟弟與臣僕漂流島上,用法術讓他們遇到熬練,又給他們可以悔改的機會,還讓愛上他女兒的王子經驗熬練心志的修練。   在他弟弟受到管教,回想過去罪惡而痛苦瘋狂時,他說:「雖然他們給我這樣的迫害,使我痛心切齒,但我寧願壓伏我的憤恨聽從我更高尚的理性;道德的行動較之仇恨的行動,是可貴的多的。要是他們已經悔過,我唯一的目的也就達到終點,我不再有任何的憤恨。去把他們釋放了吧!」  普羅士丕羅與弟弟相遇以後,說:「我饒恕了你最卑劣的罪惡,一切全不計較了,單單我要向你討還我的公國。」   莎士比亞顯然故意刻劃主角成完人形象,好圓滿自己悲劇創作後的悲觀心境。當忠僕在經驗島上的熬練時祈願:「這兒有一切的迫害、苦難、驚奇和駭惡;求『神聖』(heavenly power)把我們帶出這國土。」時,普羅士丕羅出現了。於是這故事出現莎士比亞最渴望的圓滿:惡人悔改、義人不死、公道還回;最重要的是,人性的軟弱也得到補償——普羅士丕羅成為性格沒有軟弱缺失的完人,「每個人在迷失本性的時候,也重新尋回了自己。」  所有四大悲劇中的遺憾,在「暴風雨」中全都得到了補償。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之夢,是中晚期深刻的悲劇創作後,一種對圓滿的嚮往。  莎士比亞也知道這是一場夢,他透過普羅士丕羅說:「我們都是夢中的人物,我們的一生,是在酣睡之中!」   莎士比亞之夢,到後世,演變成另一種人性論——這就是浪漫時代。浪漫時代充滿對人性過度樂觀的期待,而建構「完人」以完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所不能完滿的「正義」,也成為浪漫時代文學作品的重要主題。 後記:   這種以「夢」作為創作終曲的,在藝文界屢見不鮮。最有意思的是電影導演黑澤民,這位典型的人道主義者,也酷愛莎士比亞,導過「馬克白」(蜘蛛巢城)與李爾王(亂),其藝術心路歷程也是由人道走向悲劇的荒蕪感,最末期導了一部「夢」,用烏托邦世界,圓滿他悲觀荒蕪的藝術末路。 參考資料http://life.fhl.net/Literature/April/sas.htm
2015-04-21 6:31 pm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運彩遊戲、真人遊戲、電子遊戲、對戰遊戲、對戰遊戲●●●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歡迎免費體驗交流試玩!

●九州 娛樂 網站 http://ts777.cc
2014-09-25 9:42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201409150.pixnet.net/blog
2014-06-24 8:35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candy5660601.pixnet.net/blog
2005-06-02 10:20 pm
1《哈姆雷特》裡的憂鬱王子,情感豐沛、思想縝密,然其猶豫不決的性格不僅延誤了復仇的時機,並導引出更多的不幸
2《奧賽羅》的悲劇源自於人心的猜忌與妒恨,美滿姻緣因此破碎
3《李爾王》談的是剛愎固執與親情的背叛,遲暮老人由此落難曠野,晚景無限淒涼
4《馬克白》說的是「欲望」如何蠱惑人心,讓人冀望非份的權祿,而終至毀人滅己的悲慘結局。
2005-05-31 5:36 am
「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奧賽羅、馬克白、李爾王.
奧賽羅
貝倫迪諾是威尼斯有錢的議員, 他有個美麗的女兒,名為蒂絲娜。追求蒂絲娜的人很多,可惜蒂絲娜一點也不心動,因為她注重一個人的心更甚於他的外表。貝倫迪諾有個摩洛哥的朋友,名為奧賽羅,是個黑人,是個勇敢的士兵,曾經是個旅行家,後來參加戰役,成為威尼斯的將軍。他常常往來於貝倫迪諾的住處,因此早被蒂絲娜所愛慕。蒂絲娜喜歡奧賽羅講述他所經歷過的冒險故事給她聽,於是日久生情,兩人就私訂終身。但不久後,奧賽羅和蒂絲娜私訂終身的消息傳到了貝倫迪諾的耳裏,這個在市議會的老人,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於是控告奧賽羅施以巫術引誘了蒂絲娜。就在此時,威尼斯遭受到土耳其的軍艦迫害,於是政府也召受奧賽羅任命為將軍出征。貝倫迪諾在無法起訴的情形下,只好接受這樣的事實,於是他命令蒂絲娜跟隨他的丈夫而去,永遠的離開他。
奧賽羅和夫人上了軍艦以後,就聽說土耳其的軍隊因為大風浪而吹散了,所以這個島平安的度過了被攻打的恐懼。但敵人不放棄,於是謠言就開始了,他們從奧賽羅的夫人身上下手,他們用言語中傷夫人的清白。在將軍的朋友中,只有卡伯獲得奧賽羅的信任,因為卡伯曾經替奧賽羅送情書給蒂絲娜,於是卡伯知曉奧賽羅的一切,而互以朋友相稱。卡伯長得英俊瀟灑,很容易引起女子的注意,再加上他風趣的談吐,更加容易取悅女子。因此有些老人娶得年輕的妻子會十分的討厭卡伯。但奧賽羅卻不以為意。
奧賽羅提拔卡伯為陸軍中慰,於是惹惱另一位老軍官─亞哥;亞哥討厭卡伯的年輕,更討厭奧賽羅的私心偏坦,於是 他進行了一項報復計畫。亞哥知道奧賽羅夫妻兩人恩愛極深,無法用一般的謠言中傷。於是他利用「忌妒」兩字來挑撥離間,要分離奧賽羅對卡伯的信任。
不久後,島上要舉行一個慶點,慶祝土耳其的潰敗。亞哥引誘卡伯多喝一兩瓶酒,誘導他說著一些輕浮的話,於是有一位軍官來調解,卻被喝醉酒的卡伯所傷。於是事情鬧到奧賽羅那兒去,奧賽羅決定解除卡伯的官階,接著亞哥又勸卡伯去找蒂絲娜替他官說,想挽回被免職的處份。蒂絲娜答應了,於是去找丈夫求情,這時候亞哥又說著不利他們的故事。亞哥告訴奧賽羅說「蒂絲娜如此的美麗,為何會下嫁您呢?又為何嫁您之後又替卡伯官說呢?」此翻話已引起奧賽羅的懷疑。不久後,亞哥偷去了奧賽羅送給蒂絲娜的訂情之物─埃及手絹。亞哥在一次又一次的中傷之後,奧賽羅心中已難掩忌妒之火,他告訴亞哥說「如沒證據,他不會懷疑蒂絲娜的忠貞」。於是亞哥將偷得的手絹丟於卡伯必經之路讓他撿到,如此一來,他的陰謀又得逞了。
亞哥告訴奧賽羅,他曾於卡伯那見過一條如此的埃及手絹,於是奧賽羅要妻子拿出當初的訂情之物時,蒂絲娜明白,他的丈夫懷疑她的忠貞,於是她哭著入睡。當晚,奧賽羅哭著用枕頭悶死了蒂絲娜,就在此時,卡伯受傷而致,告訴奧賽羅說,亞哥想先殺了他。於是所有的陰謀水落石出。但一切已來不及了,奧賽羅終於明白蒂絲娜的忠貞但為時已晚,於是他將劍一刎,也斷了自己的生命。雖然亞哥最後伏法,但也無法挽回這樣的一個悲劇。
奧賽羅 是莎士比亞描寫人性「忌妒」可怕的一個戲碼,常常被引述來說明人性的弱點。

哈姆雷特
仇祺露是丹麥的王后,因為哈姆雷特國王剛去世未滿兩個月就改嫁丈夫的弟弟葛夫,而這個婚禮在當時引起全國人民的注意,這是一種輕率無情的行為。因為葛夫是個邪惡、性情卑劣之人,自然而然在人民的心裏起了一個疑心,是葛夫謀殺了前任國王。這個刺激,深深的刺進了小王子哈姆雷特的心坎裏,他十分不明白為何母親判作兩人,在父親去世未滿兩個月,就再婚了。他的母親及新任國王試著讓他快樂,但他依舊穿著喪服,不肯脫去,他懷疑叔父給他父親致死的理由─被毒蛇咬死的真實性。他一直認為母親和葛夫就是那毒蛇,共同謀害了他的父親,這個疑慮使他心神不安。
現在又有一個謠言滿天飛,有一個十分像先王的鬼魂出現在午夜十二點時,他欲言又止,一下子就消失。於是哈姆雷特就前去觀看,他看見了那鬼魂,於是追了去,來到一空地,鬼魂終於開口說道「兒啊!我是你的父王,我是被我的弟弟葛夫害死的,他趁著我睡著時,拿著毒草汁滲入我的耳裏,使我悲苦的靈魂無法安睡。兒啊!你的母親不能為我守節,證明她的虛偽,你可以為我報仇,但絕不能加害於你的母親,就讓她聽天由命好了,讓她受天良發現的責備好了。」就這樣,鬼魂消失了,哈姆雷特答應為他父親報仇。
哈姆雷特要他的部屬不准透露他遇見了鬼魂,但實際上他的精神已受到驚嚇,他有點恍惚。一方面他害怕他報仇的計畫引起叔父的疑心,另一方面又害怕叔父有加害於他的心態,於是他決定偽裝於瘋癲之下。從此之後,他的語言、他的服裝、他的舉動,都瘋瘋癲癲,完全瞞騙了他的叔父及母親,他們認為他一定是太思念先王而如此的或是因為愛情的緣故。因為哈姆雷特愛慕一位名叫可莉的女孩,她是大臣的女兒,在他發瘋之前,曾送過情書及戒指給她,在他發瘋之後,更是有過之而不及,因此哈姆雷特的叔父及母親都認為一定是愛情的緣故。可莉是個好女孩,並不因為哈姆雷特變成如此,而遠離他,反而更加的憐憫他、關愛他。
哈姆雷特心中有著疑惑,他開始懷疑他當日看見的鬼魂,以及他是否真要報仇,於是他找來一批伶人演戲,試探著叔父的反應。那些伶人照著哈姆雷特的指示上演了一齣弟弟殺害哥哥的戲碼,結果這齣戲令叔父不悅,藉故生病離席了,這舉動更加讓哈姆雷特信心大增,原來那鬼魂所言不假。當天夜裏,王后將哈姆雷特喚去,告訴他,他的新父王是葛夫,不准在上演這令人不悅的戲碼,哈姆雷特不悅,和母親起了爭吵,母親害怕已瘋癲的哈姆雷特,就在此時,躲在屏風後面的大臣喊了出來,反令哈姆雷特吃驚,拔了劍,刺了過去,殺死了可莉的父親。原來葛夫知道王后找了哈姆雷特去談話,而派了大臣去偷聽。這樣一來,哈姆雷特被放逐了,但他已明確的把話說給母親聽,已引起她良心的譴責。
葛夫將他送往英國,那時英國是丹麥的管轄之下,葛夫秘密的寫了一封信要他們一到英國就殺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早就發現事有蹊蹺。於是偷了信將人名給改了,一到英國哈姆雷特就被釋放了,不久後哈姆雷特搭船要回丹麥,結果那艘船被海盜船給攻打了,哈姆雷特刻意表現其英勇的行為,反被海盜們所佩服。海盜們要哈姆雷特將來在朝中可以酬謝他們的不殺之恩,於是他們帶著哈姆雷特回到丹麥。
一回到城內,哈姆雷特就聽到可莉的喪禮,原來自從可莉的父親被哈姆雷特刺死之後,她的神志就恍惚了,一日她爬到樹上採野花,結果樹枝斷裂掉了下來,跌入水裏溺斃。這個葬禮由可莉的哥哥羅可主持,羅可看見妹妹的棺木被沙土掩埋之際,一時悲從衷來,而跳了下去,希望自己也一起埋了。哈姆雷特瞧見這情景也一時衝動跳了下去,他認為這一切都是他的過錯,於是羅可瞧見了哈姆雷特,動了怒氣,認為妹妹的死都是他害的,最後由葛夫出面調解。葛夫假意要舉行一埸友誼賽,要哈姆雷特及羅可和好,但暗地裏卻要羅可在劍上摸毒,結果比試中,兩人各中了一劍,這時,王后也慘叫出聲,原來酒裏也下了毒,因為葛夫害怕哈姆雷特在比試中如果贏了,那麼在之後的慶功宴上也會死於毒酒之下,可惜百密一疏,竟忘了告訴王后,反令她誤服毒酒致死。這時候,哈姆雷特看著眼前的葛夫,一怒之下,刺了過去,而結束了葛夫的性命。不久之後,羅可也一命鳴呼,哈姆雷特在死之前,要其好友把他的故事流傳下去,告訴世人這個悲慘的故事。要世人警愓絕不能做出違背良心之事,不然天倫慘劇是不可避免的。
哈姆雷特是莎翁筆下四大悲劇中的一齣講述天倫相殘的故事,也是目前至今僅次於羅密毆及茱麗葉下的名著。
李爾王
李爾王是英國的國王,他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可媛嫁給亞爾巴納公爵為妻;二女兒李妮嫁給康威爾公爵為妻;可蒂莉是個妙齡女子,有法國國王及白根兌公爵在追求,他們為了求婚方便,住在李爾王的宮裏。

李爾王現今已八十幾歲,已不想再理政事,於是召喚三個女兒前來,想問問看誰最愛護他,以便將王國傳給她。
長女可媛說著,她對父王的愛無法用言語表達,她愛他勝過她自己的眼、生命及自由,於是李爾王將國家的三分之一財富留給她。
二女兒說道,她對父王的愛勝於大女兒的一切,他還舉了許多例子來證明她對父王的愛,於是李爾王開心的又把三分之一的國土贈與她。
三女兒可蒂莉不會說假話,只是答道,我愛您,著實依附她的本分,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李爾王生氣的回答,如果是這樣,那麼妳就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了,我會好好的仔細思考妳的話,並且妳要好好彌補妳說的話,不然妳要損害妳的命運了。
在城中沒有一個人替可蒂莉說話,只有老臣孔德替她說話,他要老李爾王用心體會這沒有阿腴奉承的話,可是李爾王卻聽不進去,反而將他驅逐出境,然後將剩於國土的三分之一分給了大女兒及二女兒,自己則退於幕後,領著女兒給他的薪俸過日,他召喚了法國國王及白根兌公爵來到城中,問他們誰願意娶小女兒為妻,結果白根兌公爵自動放棄,由法國國王帶著可蒂莉離開。
可蒂莉離開後,李爾王有一個月的時間跟大女兒住,不久後,大女兒開始變本加厲,開始嫌父王礙手礙腳,她不准父王帶著一百個無所事事的武士在身邊,於是想辦法要將他們遣散。老李爾王只好將自己關於屋內,與大女兒來個避不見面,這下子他身邊再也沒有人可以說話了。老臣孔德是個忠心耿耿的人,他返回國內,僑裝打扮成另一個人,化名為凱士,他找到機會親近了李爾王,不久後,李爾王有了凱士這個好僕人,他開始向他傾訴心裏的話。
大女兒可媛再也無法忍受父親的無能,她開始與父王惡言相向,李爾王只好帶著東西去次女那居住,李爾王這時想起了小女兒當時的話,原來她的話還比大女兒的話來得細微。

李爾王來到二女兒那,大女兒的信也已經送到。於是二女兒順著大女兒的意思,要父王除去五十個武士,但後來想想,她覺得再除去二十五個還差不多,但李爾王不肯,於是二女兒要父王再回去大女兒那居住。這時候的李爾王只好自怨自艾,說他當初不應該放棄國權才對,他生氣的說要復仇,要對抗這些無理的悍婦,那天晚上,雷電交加,李爾王帶著武士站在城外無法進入,除非他答應除去七十五個武士,不然二女兒不會開城門讓他進來的。但風雨無情,最後只剩下李爾王及凱士在樹林間徘徊,他們躲入一個樹洞裏,卻瞧見一個老乞丐,這時候的李爾王悲從衷來,罵道一定是他不孝的女兒導致他淪為乞丐的結果,他語無倫次,想畢是瘋了。這時候凱士只要私自決定要去法國找三公主可蒂莉幫忙。
可蒂莉知曉後,帶著軍隊出發了,不久後才找到發瘋的李爾王,在小女兒的細心照顧下,漸漸恢復了正常。就在此時,大女兒及二女兒再也不安於室,在外面有了情人,沒想到竟是同一人─卑劣的葛魯西德伯爵。這時候,二女兒的丈夫出征死了,於是葛魯西德伯爵決定要娶李妮,但大女兒可媛則怒火中燒,下毒毒死了李妮,於是亞爾巴納公爵則判可媛入獄。而小女兒的軍隊則和葛魯西德伯爵的軍隊撕殺,結果小女兒的軍隊失敗,被囚入獄而死,死後不久,李爾王也跟著走了。而凱士也就是孔德也因為年紀大了而長眠永逝。

至於葛魯西德的下埸呢?則在戰爭中死亡,而亞爾巴納公爵則因為當初並沒有虐待李爾王而成為法定的國王,統治著英國。
李爾王的故事告訴我們,子女要對父母盡孝,而為人父母者,則要明辯是非,不可太過固執。
「馬克白」,是四大悲劇中最後完成的,在性格描述上,比諸前面三大,是更成熟更辛辣更單刀直入。而探討的主題──一個人是如何從僅只是欲求願望,到最後會犯下不可赦的罪行的心路歷程──也非常的驚心動魄(圖為「馬克白」,Macbeth,劇照)。
馬克白原本是有才有能深被器重的大將軍,但是在一次得勝返國的路上,他碰到女巫,女巫預言,他將作考特爵士,不久會作一國之首。
他回國果真發現自己被升為考特爵士。一個預言的應驗,讓他對另一個預言有所覬覦──作一國之首──他內心深處的野心隨即生髮,他碰到的嚴峻考驗是:如何處置這預言引發出來的野心!
當馬克白碰到女巫之前,他略有所感,不安的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陰鬱又這樣光明的日子。」的確,野心運用得當,是蓬勃的朝氣;運用不當,是毀滅的淵藪。
女巫預言馬克白的同時,也預言另一個大將班戈的子孫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問班戈:「您不希望您的子孫作王嗎?」班戈毅然決然回答:「你若相信女巫的話,就會想辦法把王冠攫到手裡。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為惡,先在小事上取得我們信任,然後讓我們在重要關頭墮入他的圈套。」馬克白卻無法象班戈一樣毅然決然。他猶疑著:「這神奇的預言到底是凶兆還是好兆?是凶兆,為何保證我未來的成功?是好兆,為何我毛髮悚然心怦怦跳失去常態呢?」馬克白在這時已隱然浮現殺人的妄念。
不幸的是,馬克白的妻子比馬克白面對罪惡要心狠手辣的多。「你會達到高位,但是你天性憂慮過多、太重人情,有野心,卻缺少奸惡,你想用正直手段達到崇高企圖,事前顧忌太多……。」於是馬克白夫人扮演起催逼馬克白的角色。
馬克白在一次宴會後暗殺了國王鄧肯,鄧肯之子逃往國外。
馬克白得到了富貴,取得王權,一如預言一般。但他卻失去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平安的心。
「究竟怎麼回事?一點點聲音都嚇得我心驚肉跳……大海裡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從這一刻起,人生已經失去它嚴肅的意義,一切都不過是兒戲,榮名和美德已經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經喝完,剩下來的只是無味的渣滓。」心狠手辣的馬克白夫人卻彷佛無所動:「我手跟你一樣染了血,臉卻不像你這般蒼白!」而這時班戈繼續面臨預言的試探:「你現在如願以償了,女巫的預言都應驗了……你得到這種富貴的手段恐怕不大正當……可是據說你的王位不會傳及子孫,我卻會成為很多君王的始祖……既然預言在你身上成真,不也會在我身上成真,使我對未來生髮希望嗎……?」但班戈不讓自己繼續受試探,他讓自己的邪念還未生髮便扼殺:「閉口!不要多說了!」正是班戈這種抗拒邪惡試探的個性,開始讓馬克白不安:「他高貴的天性中,有一種使我生畏的東西,他敢作敢為、又有智慧膽勇;除了他,我誰都不怕,只有他的存在使我不安。」馬克白作惡以後,開始懼怕正直的人,進而與正直的人為敵。他又想到女巫的預言:「她們說他的子孫會為相繼為王。這不是把一頂不結果子的王冠戴在我頭上、把一個沒有繼承人的御仗放在我手裡,最終是給班戈所有的好處。所以我作惡,在良心上負著如此巨大的罪咎不安,只是為了讓他們登上寶座?不,我不能忍受這樣的事。」這段描述馬克白心路歷程的獨白,是多麼寫實辛辣,道出多少由一點點的試探、到最終走上滔天罪惡不歸路的人性幽暗!
莎士比亞還透過馬克白與妻子的對話,道出那種得到王位後卻不滿足的空虛。這空虛,讓他們以為是「班戈尚在,事業未成」,所以不滿足。這空虛也是他們要殺死班戈的另一個原因。
馬克白的妻子說:「我們的目的雖已達到,卻還是不滿足;感覺一無所得。……你不該憂懼於已經做出來的事,事情幹了就算了!」馬克白說:「我們不過刺傷了蛇身,卻沒有把它殺死,未來會有復仇的事……,為什麼我們每夜驚恐的惡夢虐弄中睡眠呢?被我們殺死的人在墳墓裡永久平安,我們心靈卻把我們折磨的沒有一刻安息……親愛的妻子,你知道班戈和他的孩子還在人間。」於是馬克白找刺客殺了班戈。班戈孩子逃走流亡國外。
馬克白聽到班戈孩子沒死,預言仍舊有應驗的可能,更加煩亂不安:「心病本來可以痊癒,現在它又要發作了,我會繼續被惱人的疑惑和恐懼包圍拘束……。」罪惡感的侵蝕,與對預言的不安,讓馬克白幾近瘋狂。他在跟貴族的宴會上,看到班戈的鬼魂,驚嚇不已,語出亂言。竟使貴族們漸都生疑。
馬克白終於徹底的墮落。他主動去找女巫,想得知預言的細節,好對抗預言!他再一次確定了班戈的後代將世代為王。
馬克白無法約束他惶亂的心,從此以後,展開濫殺無辜的暴君生涯,任何一種可能危害他王位的疑惑,他都勢必要鏟除,背叛他離去的貴族越來越多。
馬克白夫人得了瘋病,一種半夜的夢遊,嘴裡胡亂說出永遠不該講的秘密:「這兒還有一點血跡。」「這兩隻手再也不乾淨了嗎?」「這兒還是一股血腥氣。」「洗淨你的手,不要這樣臉無人色,班戈已經下葬了,他不會從墳墓裡出來的。」「唉!唉!唉!」這種瘋狂,不僅侍女都聽出:「這嘆息多沈重,她心裡多淒苦!」醫生也搖頭說:「她需要教士,不是醫生。良心負咎的人,總是在枕邊洩漏他們的秘密。上帝,饒恕我們世人!她擾亂了我的心,迷惑了我的眼,我心裡想到的,卻不敢把它吐出嘴唇。」最終,馬克白暴君的濫殺,引發眾叛親離的大戰,馬克白死於戰爭。
班戈的孩子果真登上寶座。
馬克白那小小的野心,終於釀成無法追悔的罪惡,至終害了自己!
這齣戲雖然因女巫預言的戲份,比前面三齣戲增加了宿命論的色彩,但莎士比亞著意描述的,不是馬克白的反抗命運,而是馬克白因野心而墮落,犯錯後良心不安,卻不肯悔罪反而更加選擇墮落的人性幽暗。那種欲求追逐、罪惡感、與更加犯罪好壓抑罪惡感的過程,刻畫的非常生動深刻。
2005-05-31 5:31 am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儘管莎士比亞只活了不算長的52年,但他卻留下了37篇偉大而不朽的
劇本以及膾炙人口的十四行詩(The Sonnets),他是英國文藝復興時代最
負盛名的首席劇作家,此時正值依麗沙白女王當權時期,也是英國拓展海上霸
權的時代,我們甚至可以稱「依麗沙白時代」為「莎士比亞時代」,這就足以
顯示莎士比亞受人推崇的程度了,直到400年後的今天,他的魅力依舊有增
無減。
A.童年時期
位於倫敦西北方的史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原是一個
平淡無奇的平凡小鎮,它沒有倫敦的炫麗奪目,也沒有如劍橋一般瀰漫書香氣
息的大學城,更沒有像約克教堂一樣莊嚴的宗教聖地,但這平凡的一切,在
1564年威廉˙莎士比亞出生後,有了180度的大轉變。莎士比亞家族世
代務農,為受僱於亞登家族的一戶佃農,但威連的父親約翰˙莎士比亞(John Shakespeare)為了贏得地主之女—瑪麗亞登(Mary Arden)的芳心,約翰開啟了他的手套事業,這個年輕小伙子將自
己白手起家的事業推上高峰,也如願將瑪麗迎娶回家,威廉是他們的第三個孩子。事業有成的約翰,在1565年出任市府參事一職,隨後又成為政界的首席參事,兼任保安官,此時七歲的威廉
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由於威廉的父親為市府官員,所以威廉享有免費金入當地文法學校就讀到十六歲的優惠,曾經有人懷疑莎士比亞並不識字,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在威廉求學的階段,已經開
始有小劇場的出現,還有戲班子的定期巡迴演出,想必在引領而望的觀眾當中,一定可以找到威廉的身影,這些表演對威廉日後的創作影響深遠。

B.成婚16歲完成學業後,威廉便在家與父親一同經商,然而威廉卻志不在此,經商閒暇時,創作無韻詩成為威廉的消遣。2年後威廉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與一位大他8歲的女子:安˙哈瑟威(Anne Hathaway)在教堂僅預告婚事一次的情形下結婚了(習俗是在婚禮前連續三個禮拜日,在所屬教會中發布結婚預告,徵詢有無異議(註一)),不免令人感到訝異,原來當時安早已未婚
懷孕,所以威廉不得不向烏斯特的主教申請特別許可盡快成婚,畢竟當時的社會是極為保守的。他們的第一個女兒蘇姍娜(Susanna),在威廉19歲那年出生,而1585年,也就是威廉21
歲時,他又添了一對雙胞胎:哈姆內(Hamnet)和茱蒂絲(Judith),家庭的負擔套牢了威廉,使得威廉的戲劇夢一度被打斷,但他終究脫逃了,逃離了枯燥的經商生活以及負擔沉重的家庭生
活,奔向繁榮似錦的倫敦,開啟了自己的創作生涯。
C.前往倫敦
1587年,五個劇團的到訪,使得倫敦的魅力變得無法抗拒,威廉將妻小留給父母照顧,自己單獨前往倫敦,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他渴望為劇團寫作劇本,並以此收入來養活依舊留
在史拉特福的妻小和父母,但初到倫敦的威廉,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名氣,要如何一展長才呢?最好的方法便是加入劇團,為日後的劇本尋找市場,於是威廉便成為「女王劇團」的受僱者,夏天隨
劇團巡迴演出,秋天返回倫敦,冬天則退居恩慈街酒館,為即將進宮演出的劇本做準備。儘管威廉在史拉特福完全沒有機會接觸這種王宮的生活,但他很快地便融入了倫敦的上流社會,而且十分
得心應手。這時正逢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取得海上霸權的時代,英國各地慶祝儀式不斷,戲劇表演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節目,也給了在「女王劇團」修習多年的威廉一個嶄露頭角、打響
知名度的好機會。
a.早期
1592年,威廉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本《亨利六世》(Henry6th),果然一舉成名,他的用詞華麗、誇張矯飾,獲得大眾好評,一躍成為知名劇作家,多年來的學習在此刻有了回報。但
好景不常,1592年,瘟疫爆發,造成大流行,使得劇團不得不停止演出,在瘟疫流行的這段時期,威廉返回闊別
五年的史拉特福,與妻小、父母相聚了
兩個寒暑,此時威廉在劇團中的身分已
經從演員升任為劇作家,收入豐渥,生
活逐漸富裕,也使得威廉的創作轉向喜
劇和抒情詩,著名的《馴悍記》
(Taming of the Shrew)、《錯中錯》(Comedy of Errors)以及十四行詩皆
是此時完成的作品。威廉所屬的「女王
劇團」在重新開張後,由於時局不佳而
瀕臨破產,於是威廉便轉往「大臣劇團
」,以尋求更好的發展,他果然沒有讓
劇團失望,1596年,威廉完成了眾
人皆知的《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以及感人至深的《羅
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他在英國戲劇界的地位已經無人可取
代,也累積了一筆豐厚的資產,成為史
拉特福的鄉紳階級和劇團的持股者之一
。然而這時卻傳來他唯一的兒子哈姆內
病危過世的消息,使得威廉的心有如千
刀萬剮一般。
b.中期
哈姆內的死使威廉的創作風格與早
期截然不同,他轉向喜劇的創作,把心
中所想像與哈姆內共度的美好時光,融
在他的創作中,而他所使用的字詞也於
一般人更接近了,如《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而其行文的
方式也由詩體轉為散文體。「大臣劇團
」在經過仔細考量後,決定在河岸區建
造一座新劇院-「環球劇院」,威廉也
是出資者之一,當「環球」開張後,威
廉的收入也日益增加。當然,威廉也為
「環球」寫作了不少劇本,《裘利斯˙
凱撒》(Julius Caesar)、《皆大歡喜
》(As You Like It)皆是此一時期完
成的作品。而他的父親卻在1601年
9月過世。堪稱史上最偉大的悲劇「哈
姆雷特」(Hamlet)也在1603年完成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將威廉視為英國
最傑出的劇作家了。
c.晚期
遠近馳名的四大悲劇-《奧賽羅》(Othello)、《李爾王》(King Lear)
、《哈姆雷特》(Hamlet)、《馬克白》(Macbeth),除了《哈姆雷特》之外
,其餘都是在威廉晚期完成的精緻劇
本,《奧賽羅》便是此一階段偉大創
作的開始,一部接著一部,不斷的在
威廉筆下誕生,無疑是英國文學界最
珍貴的瑰寶。名氣響亮的《哈姆雷特
》已經外銷到德國,成為世界性的劇
本。1607年,威廉的長女蘇姍娜
嫁給了史拉特福的一位醫生:約翰˙
霍爾(John Hall),此時瘟疫再度
猖獗,威廉便決定留在史拉特福寫作
劇本,不再與劇團一起巡迴演出,
有了更多時間來從事創作,《安東
尼與克麗歐佩特拉》(Anthony and Cleopatra)、《李爾王》、《冬天
的故事》(Winters Tale)、《暴
風雨》(The Tempest)等著名劇本
大量出版,使得改名為「國王劇團」
的前「大臣劇團」在宮廷演出時獨
挑大樑,而且十分受到賞識。
D.人生終點
1616年,4月25日有一場莊
嚴隆重的葬禮在史拉特福的聖三一
教堂舉行,52年前在此受洗的詩
人,也在此下葬,雖然他的身軀已
死,但他的名字卻隨著他的創作在
世上繼續流傳,永遠不死,直到今
天,後人仍然將他的作品視為劇本
的範例,幾乎每個人都會朗誦幾句
,影響力之深遠,無人可及。
莎士比亞最為人所知,也是最
多人改編成舞台劇、電影等藝術作
品的,非四大悲劇莫屬了,其中人
物性格明顯、栩栩如生,值得我們
探討。

------------------------------------------------------
重點:
遠近馳名的四大悲劇-《奧賽羅》(Othello)、《李爾王》(King Lear)
、《哈姆雷特》(Hamlet)、《馬克白》(Macbeth)
2005-05-31 5:30 am
莎士比亞與四大悲劇自19世紀起,《哈姆雷特》、《奧瑟羅》、《里亞王》和《麥克白斯》即被公認為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其中,《哈姆雷特》在莎翁37個劇本中,最受劇場與學術界的厚愛;《奧瑟羅》是莎翁悲劇中結構最嚴謹的劇本;《里亞王》被20世紀評論家認為是莎翁最偉大的悲劇;《麥克白斯》則是四大悲劇中節奏最緊湊凝練的作品。   「四大悲劇」完成於莎翁戲劇創作發展的中心時期,至此達到了卓越藝術成就的高峰。「四大悲劇」因此不但是莎翁戲劇的精隨,也是了解莎劇堂奧的最佳入門。


收錄日期: 2021-04-27 15:12: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530000011KK095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