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主教先, 還是有基督教先?

2007-05-04 6:17 pm
有天主教先, 還是有基督教先?

回答 (7)

2007-05-05 2:32 am
✔ 最佳答案
歷史學家會回答你基督教是由天主教分裂出來的,但你的教會一定說謊是基督教先過天主教,因為我也聽過傳道人說那些謊話,不信你可問他們以下問題,看他們什樣回答:

十字軍東征,是為要收回耶路撒冷,那時為何沒有基督教份,莫非他們不喜歡耶路撒冷?

當年加利略是向教皇道歉,說太陽是曉著地球轉,不是向基督教道歉?

牛頓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堂還有他的雕像.牛頓為何不是基督徒?

達聞西收了天主教錢,幫教皇晝畫,雕大偉像.達聞西為何不為基督教作工?

米基開羅也收了天主教錢,,幫教皇晝畫,雕像.米基開羅為何不為基督教作工?

為何馬可波羅到中國傳的是天主教,而不是基督教?

十三世紀蒙古人西征,當時半個歐洲在被蒙古人佔據,那時梵蒂岡十分怕蒙古人.基督教
那時做過什麼?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所建的一個教堂是天主教堂,為何不是基督教會?

最其怪是,如果現今基督教是正宗,可解現存歐洲所有古教堂都是天主教堂,理應是教會,那時基督徒不會反天主教堂嗎?
2007-08-11 11:03 pm
十字軍東征是新教與天主教的共同歷史,除非是分裂後天主教獨自進行。

最重要的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前線志願軍在多個大城市進行滅絕大屠殺有《聖經》依據!

《聖經》跟十字軍東征和中世紀的暴行有關嗎?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50504461
2007-05-06 3:29 pm
基督教在天主教國家稱為“新教”。其實不是新教,早在2000年前就創立了,在公元3世纪羅馬皇帝君斯坦丁歸於基督後定基督教為國教,從此政教合一,稱為天主教。天主教偏離了聖經,馬丁路德查考了聖經,發现天主教的錯誤從而為基督教是延續了主耶稣和使徒們的教義。
2007-05-05 1:14 am
歷史簡述

1.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 274-337 A.D.)原為太陽神紇留斯(Helios)的信徒,其母海倫(Helena)為一虔誠基督徒。戴克理先皇帝退休後,羅馬陷入了混亂的內戰之中。根據優西比烏教會史的記載,君士坦丁在與馬克森狄大戰前的中午(312 A.D.),看見了一個燃燒的十字架,上面寫著:「在這記號裏得勝」。第二天,君士坦丁以十字架作為軍隊的標幟,在穆勒威橋(mulvian)大敗馬克森狄,成為羅馬帝國西面霸主。次年,他頒布米蘭詔書(Edict of Milan),給予基督徒更大的信仰自由,並發還在逼迫時期強迫充公的財產,停止其統治境內對基督徒的限制與逼迫。主後324年,君士坦丁一統天下,便公開支持基督教,並在次年發出通諭,勸告臣民信奉基督教。直至今日,神學家與歷史學家仍對君士坦丁悔改的動機常有爭辯。一方認為君士坦丁之所以擁護基督教,是為了其政治上的目的。另一方則相信,君士坦丁在其母海倫,以及穆勒威橋一役的影響下,有其信仰上的轉變與歸信。

2.君士坦丁承認基督教所帶來之影響

a.基督教變成了國教

因著君士坦丁的支持,基督教不單成為合法的宗教,更在狄奧多西皇帝年間,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教會與神職人員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權,因此,吸引了許多士兵與公民集體加入教會。這些新加入的會眾良莠不齊,使得教會漸趨世俗化,成了啟示錄裏與世聯婚的別迦摩召會。因著信徒數目的增加,教會開始尋求大型的、公開的聚會場所。初世紀的基督徒盡量避免採用殿宇或神廟(temple)式建築物作為聚會場地,因此,君士坦丁將羅馬人平日用作商業或其他集會的活動大廳,以及原法庭所在的官方建築(Basilica),改建成為基督徒聚會、祭禮與洗禮的大教堂。

b.政治與教會的混雜

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政府對教會就有一些政治上的期望,這些期望尤顯於統合人民向心力上。在君士坦丁的時代,修道主義、多納徒主義、與亞流主義等神學上的爭議,成了影響教會、甚至社會合一的難處。因此,君王成了解決這些爭議之大公會議的召集人,如主後325年的尼西亞會議,以及其後關於亞流爭論的會議等。此外,主教也被賦予更多的權利,並成了羅馬人民精神與生活的實質領袖。

c.教會因錯謬的教訓而發酵

因著基督教國教化,漸漸地,異教的信仰與風俗也一併進入了教會生活。這些異教的節期、邪惡的教訓,如同馬太福音所說,婦人所藏的麵酵,至終使全團發酵而腐敗。君氏在信主之前原是太陽教徒,信主之後,將每週的第一日訂為「太陽日」(Sunday),並將12月25日的太陽壽誕,混淆成為「聖誕節」。初期召會實行的擘餅,成了繁文縟節,卻無敬拜實際的「彌撒」和「聖餐」儀式。而對聖人的崇拜、聖人遺物的迷信、以及外在的宗教儀式,漸漸使信徒失去原有的信仰與敬虔生活。

此一時期除了國家教會興起,初步神學發展之外,羅馬教會的組織架構與教皇制度也漸趨成形。尼西亞會議中,羅馬、亞歷山太、安提阿的主教被指定為跨區的「省主教」。羅馬教會及其主教向來「名聞天下」,除了羅馬教會自稱是使徒彼得親自設立,並承繼其主教職分之外,因著其地理與政治上的優越,加上多次抵擋諾斯底、亞流、孟他努等異端經驗,使羅馬在早期教會中,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羅馬主教亦自認優其他主教。主後451年的第四次迦克敦會議,進一步的鞏固了羅馬主教優越的權威地位。

 

《基督教發展史新譯》教會與政權的結合
(本文為參考資料,轉載自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org,不代表本站立場)

如前面提過,主後三百零四年,羅馬皇帝下令將教會完全消滅,基督徒要選擇背棄信仰或受死。幸好諭令頒下不久,羅馬皇帝即逝世,但他最信任的大臣加裏流卻仍嚴厲地逼害基督徒,直至主後三百一十一年,他眼見基督徒在逼迫中日漸眾多,心知逼害是無用的,便頒下諭旨,准許基督徒有限度的信仰自由。主後三百一十二年,加裏流、力吉紐及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 288-337 A.D.)在三分天下的形勢下,各自力求一統天下。君士坦丁在穆勒威橋一役,以基督教的十字架作軍隊的標幟。他大勝後,便立刻在他統治的境署內停止對基督徒的限制與逼迫。主後三百二十四年他一統天下,便公開支援基督教,並於次年發出通諭,勸告臣民信奉基督教。而他自己亦成為"最高祭司長"。

有史學家認為君士坦丁之所以擁護基督教,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因為當時基督徒人數日漸眾多,已成為一股強大的群眾力量。一方面他不能漠視,孤立這些群眾,同時他看到,他們活潑的信仰正是振興和統一羅馬帝國的基礎。

無論君士坦丁的動機如何,基督教在主後三百二十四年後,便進入新的紀元,面對新的機會,也面對新的危機。

君士坦丁登位後,基督教不單成為合法的宗教,更漸漸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教會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權,例如聖職人員無需當兵,教會產業無需納稅,國家資助教會興建禮拜堂,全國於星期日休息,以方便基督徒崇拜。

君士坦丁去世後,他的兒子更積極的使基督教成為國教。他們在主後三百四十一年下令,禁止異教的祭典,主後三百四十六年下令禁止到異教的廟宇參拜,主後三百五十二年更下令將參與異教祭典者處死。這樣一來,很多心底裏依然信奉異教的人便不能不放棄他們的信仰,有些為了利益,更受洗加入教會。在這二、三十年間,軍隊中的士兵及其他公民紛紛集體受洗,教會突然湧入一批並未真心悔改的人,因而將他們舊有的信仰和習慣也帶進教會,於是教會開始越來越世俗化。

首先,教會漸漸變成結構化。君士坦丁有生之年,用統治羅馬帝國的政治結構模式來組織教會。羅馬帝國的政治結構是這樣的:皇帝以下是參議院,參議院之下是總督,然後是省長,之下是城區官員,最下層當然是公民了。在組織教會時,教會內權力最高的當然是"最高大祭司"--即羅馬皇帝,之下是主教議會,議會下是主教長,主教長之下是省主教,主教之下是各區的聖職人員,他們之下是平信徒。當時羅馬帝國分成五個行政區,而教會也同樣分成五個教區。總之,組織架構與政治行政架構平行排列。教會一旦結構化,權力的鬥爭便開始出現﹔以往注重的是屬靈的權柄,現在卻加了行政的權柄。最大的問題是,有行政大權的人未必有同樣的屬靈權柄和能力,於是便造成很多教會內部的問題。同時,教會有了權勢,自然會以權力壓逼異教徒,教會竟成為壓迫者。

另一個問題,很多人加入教會是因時勢所趨,並沒有真心棄絕過往的生活方式或宗教生活,這些人漸漸地影響其他信徒,信徒生活再沒有以前那為嚴謹,整個教會也紀律鬆弛。同時,以往異教的宗教習慣也滲入教會,他們以往守的節期,所持的迷信,往往在教會內披著基督教的外衣再度出現。於是很多信徒開始守很多的節期,崇拜聖人,對聖人的遺物有不合理的迷信。在另一方面,教會的貴族和富有人家多,他們的奢華氣派也影響教會的敬拜生活,於是教會的教堂變得華麗宏偉,而崇拜也很著重形式。總之,教會開始被很多外在的形式、結構和活動所占據,以往對敬虔生活的操練及內在生命的建立,漸漸衰微。

看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信徒為了保持聖潔的生活,認為不能再在世俗化的潮流中浮沈,便毅然退到曠野,遠離人群,遠離過於世俗化的教會,在孤獨中生活,在安靜中透過禁食、禱告,追求聖潔的生活,這便是初期教會修道運動的開始。

在孤獨的修道生活中,有些信徒可說是走火入魔,走上極端的禁欲主義,並且嚴酷的對待自己的身體。不單如此,更有以標奇立異的苦行來贏取崇敬,例如有信徒住在十三尺直徑的木頭上十多二十年,不少人便以他的苦行為聖潔的代表﹔也有以一生不睡眠以表示警醒,於是便發明一眼睡時一眼醒著的生活習慣,而不少人竟又以此為聖潔。同時,在獨處中,修道者開始發現自己內在的黑暗是對付不了的,更是獨力難支的。因此,漸漸地,獨個的修道者便三五成群的聚居在一起,一起生活、敬拜。彼此扶持鼓勵,這樣,團契式的修道主義漸漸取代了獨個式的修道主義。最後,這些團契更日益擴大。聚居在一起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終于成為修道的社群,有他們的組織及典章規條。這種形式的修道運動擴展得非常快,在主後五世紀末已遍佈整個羅馬帝國。基督教修道的來由便是這樣的。當然,修道主義出自一種避世的心態,是不健康的,但無可否認,這些修道院往往成為屬靈操練的中心,不少屬靈的典範是由這些修道院產生出來的。同時,漸漸地,本來避世的修道者經過屬靈操練後,也願意再進入世界,將一生的精神力量傾注在服事教導平信徒上。

基督教成為國教,當然有很多弊端,但亦有不少好的地方。第一,整個羅馬帝國的公民都受到真道的教化熏陶,就算其中有很多沒有真心悔改,他們也漸漸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基督教的道德標准。第二方面,基督教直接而有力地影響了羅馬帝國的法制。羅馬帝國的法律一直以來都不重視個人生命的價值,基督教卻將個人生命價值的重要性注入羅馬的法制中。人的價值不只限於羅馬公民,更包括奴隸、外族及蠻夷﹔同時,女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納妾的惡習受到遏止。奴隸制雖然沒有立刻被廢除,但因為基督徒為愛心的緣故釋放奴隸及買贖奴隸,使奴隸制度瓦解。因為基督徒極力的反對,殘酷的比武賽車受到禁止,人不再像野獸一樣互相撕咬。第三方面,基督教的倫理及宇宙人生觀慢慢的滲入整個文化體系中﹔本來面臨崩潰的羅馬文化因基督教注入的生命力,得以更新和發展,歐洲亦因此沒有因羅馬文化的全面崩潰而進入混亂的狀態中﹔反而,一種新的文化漸漸孕育出來,以後在歐洲開出燦爛的花果。
2007-05-04 9:48 pm
雖然基督教千方百計,巧言善辯想推翻這個一個歷史事實,或者以謊言來改變這事實,但事實就是事實...天主教先於基督教.
2007-05-04 6:23 pm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一個主要分支,是耶穌直接傳承下來的。雖然最接近原文的名稱是「公教會」,但是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因其將不使用上帝、神等辭彙稱呼他們信仰的神,而僅使用天主一詞)卻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詞[1]。基督教教派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億,因此「公教會」(天主教)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名稱由來與歷史
「公教會」(Catholic Church)的「公」原文起源自拉丁語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譯作中文「公」是取同於「天下為公」的「公」,因為天主教徒認為只有天主教會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眾的」教會。他們選擇這個名字,是由於他們認為最開始的教會是開放給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種族,階級,或者特定宗派的。
「公教會」一詞最早出現早於現在的天主教會,在使徒信經:「神聖的公教會(s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以及尼西亞信經裡面一句:「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Et unam, sanctam, cathólicam et apostólicam Ecclésiam)」。
「公」的原文意思雖然平常,但是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上卻有許多教派與教會想要擁有這個頭銜,到了最後,「公教會」一詞在法理上已經由羅馬天主教會所擁有,這就如同正教派的「正」,其字面意思也是平常,但是後來則是由正統教會所擁有。雖然如此,仍是有不隸屬於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會在名稱上使用或是保有「公教會」(天主教會),比如舊公教會,古公教會,寬宏公教會與中國天主教愛國會。


基督教大分裂是指兩次的基督教分裂,11世紀第一次的東西教會大分裂分出了希臘正教(東方正統教會)以及羅馬公教(羅馬普世教會)兩大宗。於15世紀第二次新舊教會大分裂(或稱宗教改革)中又從羅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義宗(路德教派)、聖公宗(英國國教派)以及歸正宗(加爾文教派)等,其後又從支派中再次的分裂出這種小教派。而這兩次的大分裂卻是對整個歐洲基督教世界衝擊以及影響最大的。 補充時間:2007-04-23 11:19


1054年,羅馬公教(天主教)第一次大分裂,後分成了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以及希臘正教(東正教),往後的第二次大分裂則分成了新教(狹義基督教),以及羅馬天主教。

http://zh.wikipedia. org/w/index.php?titl e=%E5%9F%BA%E7%9D%A3 %E6%95%99%E5%A4%A7%E 5%88%86%E8%A3%82& ;variant=zh-hk
去呢o個網有埋分裂的遠因,近因等.........
2007-05-04 6:21 pm
天主教

基督教係天主教分拆出黎
所以基本理念有部份相同


收錄日期: 2021-04-14 00:08: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04000051KK0081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